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是投資者了解上市公司經營狀況的最有效工具,是聯系公司與投資者的強有力紐帶,如果報表造價,傳遞的信息就會失真,投資者據此操作就會招致重大損失。
之所以公司財務報告造假流行,關鍵是目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審計是由上市公司自己雇請會計師事務所來完成,公司不僅要為此支付審計費用,而且中介機構在公司審計時的食宿費、交通費一般都由公司負擔,好吃好喝好招待會導致“拿人錢財,替人消災”,會計師和上市公司之間自然就容易串通舞弊、淪為造假幫兇。盡管證監會在2001年底規定首發、再融資A股公司的財務報告要聘請國際會計師事務所進行補充審計,但由于同樣的雇傭關系,也不能保證中介機構不會迎合一些上市公司的造假要求進而造假,而且補充審計并非所有公司和任何會計年度都需要執行,因此目前的審計有不少純粹是流于形式,使得財務造價問題日益嚴重,并成為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重大頑疾。
按照有關規定,注冊會計師在計劃和實施審計工作時,應該遵循的一個原則就是應當保持職業懷疑態度。但在目前人情風、關系網盛行的社會大環境下,要讓中介機構審計時抱著職業懷疑態度去“主動”揭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中的傷疤,實在為苛求。因為即使在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證券市場上,一些國際會計師事務所財務報告造假的丑聞也不可避免。法制不健全和中介機構約束不到位的我國股市,如此現象就如家常便飯。在現階段,要拋棄中介機構會“主動”獨立審計的幻想,筆者建議要建立中介機構之間的相互競爭與監督機制,通過相互監督,促使中介機構“被動”獨立審計。對僅發行A股的上市公司,其年度財務報告的審計工作可按以下幾方面來探索、推進和完善,從而從根本上防止財務報告造假現象發生。
一、改變上市公司與中介機構之間的雇傭關系,降低串通舞弊可能性。
專門成立一個中間機構負責組織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進行審計工作,這個專門機構可考慮掛靠在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在各省級注冊會計師協會可成立相應分支機構,由分支機構協助專門機構組織有關審計工作。上市公司將審計中介費用上繳到專門機構,專門機構再聘請會計師事務所來審計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會計師事務所可從專門機構那里而不是從上市公司那里獲取業務報酬,這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向專門機構負責。在專門機構和其省級分支機構的組織協調下,由上市公司負責及時提供各種報表并負責配合注冊會計師的進場審計,進場時審計人員的食宿費、交通費自理,并嚴格禁止審計人員接受上市公司宴請及饋贈。
二、樹立審計標尺,確保審計剛性。
今年2月15日,財政部發布了39項會計準則和48項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按規定明年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制作與審計就要嚴格遵循這些準則來執行,要組織中介機構認真學習并掌握這些準則。有了這些準則作為標尺,只要中介機構在審計時能夠認真遵循就能確保審計的剛性,不會出現換個中介機構審計其結果就大不一樣的局面。
三、建立中介機構競爭淘汰機制,確保審計質量。
1、中介機構的確定。規定上市公司每個年度的財務報告都需要經過先行審計和再審計兩道審計關。2005年底,證監會公布了有執行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資格的70多家會計師事務所名單,在實行本方案的頭一年,財政部和證監會可以從這個名單外再篩選一些初步具備人才技術條件的國內會計師事務所,作為執行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審計業務的備選對象,由現在有資格名單和備選名單綜合后形成一個大名單,備選對象在大名單中可占20%的比例,這樣大名單估計總共有近百家中介機構。規定大名單中的所有中介機構均參與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先行審計和再審計工作,這樣做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通過在實戰中選拔出優秀的備選中介機構或注冊會計師授予其執行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資格,在實戰中淘汰不合格的中介機構或注冊會計師并剝奪其原有資格。
2、中介機構審計業務的確定。備選中介機構可以選擇水平高、有責任心和競爭力強的注冊會計師參與審計實戰。統計大名單中近百家中介機構所有參與審計實戰注冊會計師的總人數(估計超過兩千人),再初步統計所有僅發行A股上市公司的股本總額,按每個注冊會計師分配相同份額上市公司股本審計業務的規則,專門機構把每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先行審計業務基本隨機分配給大名單中的中介機構;在此基礎上,同樣按照平均分配和交叉審計原則,把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再審計業務基本隨機分配給中介機構。
3、先行審計與再審計結果有明顯差異的處置。再審計除出具審計報告外,還要特別附交與先行審計報告不同之處的差異報告書,如果出現明顯不同意見,比方說兩個審計報告中上市公司凈利潤彼此差異超過20%,發生這種情況后則由專門機構組織成立一個復審組,復審主要針對差異進行復審,一般不需要進行全面重新審計,除非在對差異的復審時發現兩次審計均有較大漏洞的,復審需要全面審計并出具審計報告,規定復審為最終審計,復審后要對主要差異進行裁判并出具裁判書。
4、復審組人員的選定。由專門機構在有執行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資格、經驗豐富的第三方會計師事務所中,隨機選擇注會來參與復審。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可根據先行審計和再審計機構對復審的意見反饋,并綜合其他各方意見,來高度關注復審人員復審時的品德操守,并作為其來年入圍復審候選人的依據。由于中國的審計準則基本與國際接軌,也可以考慮用洋中介來充當裁判。
5、法定審計報告的確定。對再審計無明顯不同意見的,或者再審計雖有明顯不同意見但復審時不予支持成立的,先行審計出具的報告作為法定審計報告;對再審計有明顯不同意見且復審時得以證明基本正確的,再審計出具的報告作為法定審計報告。對兩次審計均有較大漏洞的,以復審出具的報告作為法定審計報告。
6、對中介機構審計績效的處理。統計一個中介機構參與上市公司先行審計和再審計業務的總家數(先行審計和再審計的家數相加),計算其出具的審計報告成為最終法定審計報告的家數占其總業務家數的比例(可稱為成功比例),將各個中介機構的“成功比例”按從高到低排位,規定最后10名被剔除出來年的大名單并規定此后兩年不準進入大名單,原來有執行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資格的中介機構還要暫時剝奪其已經獲得的資格,對其中的注會用同樣的辦法予以處罰。除最后10名外,其余的中介機構留在來年執行上市公司審計業務的大名單中,原來是備選機構的還獲得執行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資格,對備選機構中的注會用同樣辦法獎勵;來年大名單中的空缺則從社會上補選機構替補填滿。
7、審計費用的收取。為減少上市公司負擔,首先要適當降低目前中介機構審計業務中介費用的收取標準,由于上市公司逐年增加,中介業務也成倍增加,這一點完全可以做到。其次規定:最終出具法定審計報告的中介機構按照有關費用收取標準收取全額的審計費用,未被采納為法定審計報告的審計按全額的三分之一收取費用。復審費用則由專門機構從上市公司上繳的中介費用中統籌提取一部分預留支付。有了這個規定就可以保證真正有責任講誠信的中介機構和注會能夠得到超出市場平均收益的高收入,有水平的中介機構無須計較由于業務范圍的縮小可能影響到自己的收入。
8、法律責任確定。專門機構、省級分支機構和其中的工作人員,不承擔由于審計報告而引發的任何法律責任,如果組織工作中有腐敗行為,由注協予以處理,情節嚴重的,移交相關部門處理。最終出具法定審計報告的中介機構及人員為審計報告負相應的法律責任,對復審出具的裁判書復審人員為此負法律責任。(人民網 熊錦秋 200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