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缺口”條件下形成的政策已不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
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經濟學家林毅夫日前提出,中國目前已經積累了全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而且,在連續27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6%和高儲蓄傾向下,資金也出現了相對富余。外資、外貿政策的基礎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雙缺口”條件下形成的政策已經不再適應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外資、外貿政策應該進行相應調整,重新定位。而目前我國的生產、金融、外貿也都處在一個比較寬松的環境,這是進行外資、外貿政策調整的有利時機。
近幾年來,我國外匯儲備增加非常快,2000年底為1655.7億美元,2005年底為8188.7億美元,平均年增長37.7%。到今年3月底,我國外匯儲備已經高達8751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國。專家預計,到今年年底將達到10000億美元。
林毅夫認為,外匯儲備的增加來自于資本賬戶和經常賬戶的順差。而這兩個賬戶的巨大順差除了和我國當前發展階段的經濟特性息息相關外,也和我國現有的外資、外貿政策有關。我國現有的外貿、外資政策的基本框架形成于改革開放初期,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是一個既缺資金又缺外匯的典型“雙缺口”發展中經濟。為了多賺外匯,克服外匯缺口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限制,從1985年開始,我國政府采取了出口退稅政策以鼓勵出口。同樣,為了填補資金缺口,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也采取了鼓勵外商直接投資的政策,給外資企業許多政策優惠,包括稅收上的“兩免三減”,所得稅只有國內同類企業的一半左右。在這些政策的刺激下,我國對外貿易增長非常快,1978年-2005年間年均增長高達17%,為世界同期貿易增長率8%的2倍多,27年間對外貿易增加了68倍;同時我國也成為除了美國之外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
但從1994年開始,我國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年年都出現雙順差,現在已經積累了全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而且,在連續27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6%和高儲蓄傾向下,我國的資金也出現了相對富余。在外貿政策上,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推行的出口退稅政策是以鼓勵出口、多賺取外匯為目的,現在外匯已經不再短缺了,據此林毅夫認為,當前外資、外貿政策的基礎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雙缺口”條件下形成的政策已經不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對這些政策進行相應的調整和重新的定位。外貿政策應該以鼓勵我國的企業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為目的。
他明確提出,我國是一個資源、土地、能源短缺,環境比較脆弱的國家,因此應該降低或逐漸取消對資源密集、土地密集、能源密集和高污染產品的出口退稅,這樣我國的企業才會少發展、少出口這些產品,從而有利于改善我國的資源配置,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
在外資政策上,林毅夫說,過去實行的凡是外資就能得到所得稅減半以及“三免兩減”等優惠的政策是以多引進資金為目的,現在資金已經不再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因此,外資政策應該改為以吸引國內所沒有、對我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高新技術為主要目的。具體來講,應該實行“兩稅合一”,統一內外資企業的所得稅稅率和稅收政策,取消現在對內外資企業實行差別待遇的政策,并代之以對不同技術標準的行業實行差別待遇的政策。他認為,在取消對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后,并非就不能再鼓勵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外資企業到我國來投資,他說,只要把行業準入和高新技術標準的門檻定明確,仍然可以給需要鼓勵的外資優惠。當然,將來國內的企業如果達到同樣的技術標準,只要這個優惠政策還在也應該同樣得到優惠。不過,優惠的目的既然是鼓勵國內所沒有的高新技術企業來投資,屆時就應該水漲船高,提高優惠的門檻。這樣的外資政策既不違背國民待遇的原則,也能夠更有效地鼓勵具有先進技術的外資企業來投資,推動我國經濟更快、更好的發展。來源:中華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