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宋鏡 李存才 高鐵彬
中國財經報 12-16 20:00:18
早已聽聞邴志剛廳長很善言、有個性、有觀點。在2004年末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他代表小組所作的關于東北老工業基地增值稅轉型問題的發言,切中要害、滿場震動,博得金人慶部長的贊揚。這次面對面采訪真人,近距離感受了這位在遼寧博得不少好評的財政廳長――嗓音洪亮、笑聲朗朗、語多幽默,一般人眼里“枯燥”的財政工作,由他講來竟如庖丁解牛,別有滋味。
說到博得好評,這是由近三年來遼寧財政實打實取得的成就而得來的。2004年、2005年兩年,遼寧全省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分別達到529.6億元、675.3億元,同比增長24%、23%;縣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增長更是讓人刮目相看:2004年、2005年分別比上年增長27.4%、28%,今年前11個月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35.6%。
35.6%的縣級財政收入增幅,對三年前還欠發縣鄉22億元公教人員工資的老工業基地遼寧來說,談何容易?
而當談到如何解決縣鄉財政困難,談到國企改革的癥結,談到財政資金使用中的浪費……邴廳長會時時激動起來,甚至拍案直斥――
這是一位充滿激情而又富有理性思考的廳長,這是我們在接觸他后得到的第一印象。
五大困惑和財政“三觀”
記者:邴廳長,聽說您的財稅生涯已經有26年了,從稅務專管員到財政廳長,用句東北話說,您覺得對財稅工作“整明白了”嗎?
邴志剛:我是先做“摟錢的耙子”――收稅,又做“管錢的匣子”――理財。一晃26年,收獲不小,最大的收獲是深深感受到政府財力來之不易,花好納稅人的錢責任重大。不過,直到現在,實際工作中我還是有很多困惑。比如,我們收上來的是納稅人的血汗錢,但政府財力使用中卻存在較大的損失和浪費。為什么有些人花納稅人的錢不心疼?財政績效何在?再比如在基層,一方面財政支出捉襟見肘,甚至拖欠工資;另一方面批錢的條子堆積如山,追加預算頻頻發生,我在想,預算法規是否還有剛性?政府財權該如何制約?
還有,一方面政府對科教文衛等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財政投入凸顯不足,另一方面在一般競爭領域里卻動輒投放數十萬億的國有資本。公共財政為什么會越位和缺位?政府財力資源該如何配置?
類似的困惑,我還有很多。
記者:我在來遼寧以后,經常聽遼寧財政的同志把財政“三觀”和“三篇文章”掛在嘴邊,是不是正是出于上面提到的那些困惑,您才總結出了“三觀”和“三篇文章”?
邴志剛:可以這么說。這些年我通過親身實踐和理論學習,得出的看法是,在市場經濟和公共財政的框架下,科學理財應該樹立三個觀念:
一是財政經濟觀,即政府要充分發揮財政調控經濟的職能作用,把促進經濟發展,做大財政“蛋糕”作為理財的第一要務。
二是財政法治觀,即政府要以法治的思想和精神作為指導,按照依法理財的原則,開展財政收支活動,變靠人理財為靠機制理財。
三是財政績效觀,即政府在財力資源的配置上,要追求績效最大化,不斷提高財政的管理效率、資金的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務水平。
在“三觀”的基礎上,我提出遼寧財政要做好“三篇文章”:第一篇,財政要支持企業改革與發展;第二篇,財政要支持縣域經濟和財源建設加快發展;第三篇,財政要支持社會事業改革與發展。
只會分錢的財政廳長不是好廳長
記者:我們來具體談談這“三觀”和“三篇文章”。財政經濟觀,我理解是財政要支持經濟發展,通過經濟發展來壯大財源,也就是金部長提出的“做大財政蛋糕”。
邴志剛:2003年初我到財政廳上任,當時感覺財政的主要精力放在怎么分錢上,整天研究怎么切蛋糕,怎么通過公式、系數、監督,來保證資金的供給,這些十分必要。但在生財方面似乎有點忽略。
結果呢?切來切去,怎么切,都困難,還切出了一堆意見。縣里特別困難,2003年全省縣級拖欠22億元的公教人員工資。那時我下鄉問一名年輕警察同志拿多少工資,他說不知道。我說你怎么開多少工資不知道呢?他說一年就給他發兩次工資,“十一”發200,春節發300,所以他真的不知道。另外,公安破案沒油錢,給誰破案就得讓誰掏油錢。
所以,培植財源抓發展的問題,財政人千萬不能忘。如果財政廳長天天在那分錢,就不是一個好的財政廳長,頂多是個賬房先生。財政人應該站在大財政的角度去開拓視野,研究生財、聚財、用財。財政首先是要促進經濟發展,經濟上不去,財政收入就上不去,財政收入上不去,公共財政就不到位。首先要做大收入蛋糕,然后再切蛋糕。如果蛋糕做不大,再怎么切也切不大;蛋糕做大了,想怎么切都好切。
新舊財源建設的根本區別
記者:這里就有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財政支持經濟發展,或者說財政培植財源,就離不開支持企業發展。但是現在有一個共識就是財政不應投入競爭性領域。
邴志剛:我們現在不能簡單地談發展。以前一談發展就給企業注入資本金,搞周轉金,搞貸款,盲目地給企業補助。現在要支持發展,必須完全擯棄計劃經濟時代財政對競爭性領域直接投入資金的傳統做法。我們完全可以綜合運用財稅政策和擔保、貼息等手段,更關鍵的是我們應該培育和發展包括民營經濟在內的各類市場主體。而不是像以前一樣,一說支持企業發展就顧著給企業注資、增加虧損補貼,就去充當“市場主體”。
有一次我們有個縣的縣長來找我要錢,他說要發展本縣經濟,和臺商合辦一個水果廠,政府投入一半錢,需要200萬。我說政府不能辦企業,政府辦企業是絕對辦不好的。你為什么不把你們那里的個體老板動員起來?政府幫他們創造環境,財政給貸款貼息。所以現在我們遼寧的縣級政府在上企業項目時都清楚了,政府不再辦企業,讓老百姓自己干。
記者:這就是新財源建設和舊財源建設的根本區別。
邴志剛:舊財源建設就是政府直接投資建企業,注入資本金。這三年我們每年安排7億元的企業技改貼息,支持企業自主創新。貼息的辦法好,首先貼息講效益,因為商業銀行是講效益的,沒效益他不貸給你款,你也貼不了息;其次,貼息有乘數效應,600萬的資金額貼息,會拉動上億元的投資。你想想如果不采用貼息,直接投入資本金,那需要7億元的多少倍?
另外,中小企業擔保,這幾年省本級安排了8個億,加上各市縣安排的,總規模已達到25個億,這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來說,效果非常好。再比如,工業、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要到位,否則也會影響經濟發展,這都是新財源建設的手段。
更重要的是,要用好用足財稅優惠政策,如增值稅轉型政策,所得稅加計扣除政策等。
國企改革:改革成本政府拿
記者:談到財政支持經濟發展,對遼寧這個老工業基地來說,國有企業是重頭。這方面您有些什么看法?
邴志剛:我始終堅持一個觀點:國企發展靠市場,但改革成本該由政府承擔。
國企改革是有成本的,這個成本包括消化人的問題,消化債務的問題。這些包袱很大程度上是歷史形成的,體制原因造成的,企業發展有一個周期,當初企業在青壯年時期,我們沒有給它留養老的錢,沒有給它留技改的錢;等企業到了年邁的時期,這個賬我們要認,包括社會保障、企業債務負擔、廠辦大集體等等。
但是按現有的財政能力,要想全額支付巨大的國企改革成本,難以做到。我主張可以考慮把一部分放在競爭領域的國有資本退出來,用于支付改革成本,償還歷史欠賬。好的國有企業可以通過退出一部分國有資本,讓外資民資進入,實行股份制改造,機制創新了,企業會獲得更好的發展動力。對于差的國企,可以用好的國企退出的部分,來支付改革成本。退是為了進,通過退來推進改革,轉換機制。
記者:您主張國有資本部分退出,但是在這個問題上現在還是有很多不同看法,根子還是在產權制度上。
邴志剛:我始終認為,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突破口在于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這幾年,我們想搞好國有企業,重點放在上項目、搞改造、換品種,調整產業結構上,錢沒少花。但我認為,發展國有企業不在于上多少項目,核心問題在于企業的機制轉換,如果機制不轉換,給再多的錢,也只能形成一堆破銅爛鐵。
以前我們搞國有企業靠人,靠領導干部,但人是會變的,靠人是靠不住的,要靠機制。機制好,壞人也做不成壞事;機制不好,好人也會變壞。我們有的國有企業,副總和管理人員多數大有來頭,誰也得罪不起,就算聘來個精明強干的職業經理人,又有何用?更何況不少經理人首先想著對聘他來的官員負責,你說什么我辦什么,弄好了幾年以后沒準還能混個一官半職。如果真正實現了股份制,引入民資外資,同時給經理人股權激勵,提高經理人的產權關切度,才能解決用人、決策等一系列的問題。
有人擔心國有企業搞股份制會動搖我們的執政基礎,我不這樣看。國家還有宏觀調控措施,還有法律規范,這些可以保證我們的執政能力。江蘇、浙江的國有資本早就退出競爭領域了,政府部門不也照常運轉嗎?
治官而非治民 治權而非治事
記者:談到法律規范,我想談談您的財政“三觀”中的另兩觀:財政法治觀和財政績效觀。我們一直在提依法理財,您是怎么理解依法理財的?
邴志剛:我的財政法治觀核心是:治官而非治民,治權而非治事。我們現在一提法治社會,往往說成是治理老百姓,防止老百姓違法,但其實法治社會最核心的問題是治理政府的執政行為,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具體說到依法理財,我認為應該做到“五個必須”――必須依法編制預算,必須依法審批預算,必須依法執行預算,必須依法進行決算,必須依法進行預算監督。同時,還應該建立和完善“五個機制”――財政立法機制、法治財政的運行機制、約束機制、監控機制和懲戒機制。
記者:至于財政績效觀,剛才也談到了不少,比如新時期財政怎樣扶持財源,怎樣最大效益地支持企業發展。但是似乎現在財政績效評價方面還是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
邴志剛:我們目前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制度,基本上還是起步階段。對財政支出進行的審查,往往只注重于合法性和合規性,未轉向經濟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評價,財政資金損失浪費現象嚴重。綜觀歷史,“奢侈之費,甚于天災”,而歸根結底,解決財政資金損失浪費嚴重的問題,還是要依靠法律,依法編制、審批和執行預算。同時,應該建立科學的公共經費標準定額體系,改革職務消費制度,建立績效評價體系,實施理財過錯責任追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