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平浪靜!”談起近日合并中興宇會計師事務所事件,張克只用了四個字形容。作為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的董事長,他對于事務所發展壯大的系列舉措一直采取低調沉穩的方式。此次也不例外,但這更增添了一絲神秘的光芒,讓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
無須揚鞭自奮蹄
十一月的北京正是紅葉耀眼的美好季節,張克帶領的信永中和事務所王國也是一派喜悅。“無須揚鞭自奮蹄。”張克面帶微笑,淡定從容如昔。
“合并是我們長期發展的一項策略,我們一直是循著做強做大的路線前進,而這正恰恰順應了相關部門的倡導。正是對行業本質的認識和把握,才有了必須要做強做大的信念。”張克說。“小而精彩是不適合注冊會計師行業的,作為服務于企業、市場的行業,當企業規模不斷壯大、交易日益復雜化時,事務所的服務能力和范圍也要相應擴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企業提供滿意的服務。”諸如中石化、中石油這樣的國有大型企業,網點遍布全國,無法想象一個只有幾十個人的小事務所能夠提供他們需要的服務。所以說,只有具備相應的規模、技術儲備、專業能力才能提供相應的服務。
“與信用中和合并,是大家高度一致的理念促成的。”李曉英頗有感觸地說。作為原中興宇會計師事務所的主任會計師,她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合并的歷程。“合并的道路一直在探索,我們擁有一批優質的客戶,但由于事務所規模的限制導致不能匹配客戶的發展要求,如果不能伴隨著客戶一起發展反而失去客戶是很痛心的事情。對于做強做大我們一直在思考,但是并沒有輕舉妄動。”對于一個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事務所,中興宇對行業的發展有著成熟理性的思考,也正是源于此,他們對于自己在找什么、要什么很清楚。
發展有許多種方式,自己一點一滴地發展或者借船出海,李曉英最終選擇后一種方式。“我們需要一個大的平臺,我們本身是規模中型,人數中等偏上、排名一直是30多位的事務所。從最開始,我們的理念就是注重質量和內部建設。而這一點恰恰和信永中和倡導的理念相吻合。”于是雙方握手,不謀而合。
志同道合 攜手前進
先后有好幾家事務所來談合并,為什么最終選擇中興宇?張克坦言,中興宇的優勢讓他最為看重:管理模式和理念的趨同;以及雙方追求質量和對風險控制的把握一致;純粹和結構簡單也是重要的原因。而雙方合伙人對于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認識和理念的接近無疑大大有利于這次合并的成功。從3月份第一次接觸到9月份全部結束,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這次實體合并。
信永中和每一次花在合并上的時間都不長,從短的三個月到長的一年,這種合并速度堪稱神速。張克解釋了其中的奧秘:“志同道合,大處著眼才能獲得成功。理念相近才會為一個目標去努力。有了一個大目標才不會計較小節,過分注重小利益,就會談不成功。再有就是信永中和的系統機制較健全,管理系統、內部專業系統較強,為合并過程的平穩順利提供了保障。事實也在不斷證明,很多的事務所合并花在融合內部機制、專業系統的時間很長,而我們在這一點上,就具有明顯的優勢。只是需要一個溝通和了解的過程。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的就是組織得力,我們雙方組成的六個小組認真工作,在各自的范圍內去組織溝通情況,進展順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和以往相同,此次合并仍采取實體吸收合并的形式,兩所資產合并、人員統一調配、業務統籌安排、市場資源共享。合并后,以信永中和現有的專業及管理體系為基礎,采取業務標準、質量控制、市場發展、系統開發、技術培訓、內部管理統一的運作模式。
重內功甚于重市場
說張克是我國注會行業的元老級人物并不為過,正是因為這樣,他對行業的希冀更深。張克直言不諱地談到有些事務所的合并存在一些誤區,主要表現在合并的目的上。第一種就是為了資格,屬于動機不純類型。因為不夠相應的資質而硬拼到一起,所以大多數合并效果都不理想。第二種是為了造勢,屬于同床異夢型。合并僅僅是為了擴大規模,人多了,收入多了,排名提高了,這樣的所往往合并三四年后還沒有辦法真正整合到一起,甚至走向再度分裂。這些都不能夠算是真正做強做大,因為實實在在的做強做大,需要每一次的合并都是真正融合到一起。
“行業要真正做強做大,強更重要,虛大不是強,那只是幾個小舢板綁在一起,大風浪襲來勢必支離破碎。所以真正的強大需要一個內核:內部機制和管理系統。在張克看來,抓專業提升,抓風險控制,抓管理系統是一個會計師事務所長治久安、持續發展之道,是事務所最重要的事情,是立身之本,是核心競爭力。加強事務所內部管理,實現業務質量的有效控制,是會計師事務所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只有高水平的執業質量,才能贏得客戶的信賴,維護事務所獨立、客觀、公正的形象,才能樹立起信得過、打得響的優勢品牌。“重內功甚于重市場”是張克秉承的信念之一。確實,內功強才能不斷發展。
對于信永中和來說,因合并而有了現在的輝煌。正如張克所言:合并永不停步,發展永不停步。 (中國財經報 劉海凌 200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