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3日,北京:世界銀行預測說,全球化會促進在未來25年平均收入加快增長,增速將超過1980-2005年,其中發展中國家將起重要作用。但是,如果不加以認真管理,隨之而來的可能還有收入不平等擴大,并對環境造成潛在的嚴重壓力。
《2007年全球經濟展望:駕馭下一波全球化浪潮》報告指出,今年發展中國家的增長率將達到接近破紀錄的7%。在2007年和2008年,增長率可能會出現放緩,但仍有可能達到6%以上,超過高收入國家2.6%的預期增長率一倍以上。
在未來25年,全球化會如何塑造全球經濟,報告的“中心情景”預測全球經濟有可能從2005年的35萬億美元到2030年擴大到72萬億美元。世界銀行貿易局經濟顧問、報告主要執筆人理查德?紐法默說:“雖然與過去25年相比這種結果只表示全球增速略有加快,但發展中國家的強勁表現所起的推動作用則超過以往任何時期。雖然最終的確切數字無疑會有差異,但基本趨勢是不受任何影響的,除非發生最嚴重或破壞性的沖擊。”
發展中國家在這一時期保持基礎廣泛的經濟增長將會對全球貧困狀況產生重大影響。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弗朗索瓦?布吉尼翁說“生活在每天一美元貧困線下的人數可以減少一半,從現在的11億人到2030年減少到5.5億人。不過,部分地區,主要是非洲地區有可能落后。此外,收入不平等現象在很多國家有可能會擴大,從而進一步加劇目前對國家之間不平等現象的擔憂。”
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到2030年可能會增加三倍多,達到27萬億美元。貿易在全球經濟中的比重將會從目前的四分之一增加到三分之一以上。增加部分約有一半可能來自于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在20年前僅占發達國家制造業產品進口的14%,而目前已達40%,到2030年有可能達到65%以上。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的進口需求日益成為拉動全球經濟的火車頭。
市場一體化的繼續推進將會給世界各地的就業形勢帶來更大的競爭壓力。世界銀行發展預測局局長尤里?達杜什說:“隨著貿易的擴大和技術向發展中國家的迅速擴散,世界各地的非技術工人以及部分低技能白領工人將會面臨日益激烈的來自境外的競爭。政府不應試圖保持現有的就業狀況,而是需要幫助下崗工人,給他們提供新的機會。改善教育和加大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是長遠解決辦法的一項關鍵內容。”
全球化會為許多人帶來收益。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的12億人民,即世界人口的15%,將屬于“全球中層階級,”比目前的4億大大增加。這個群體將會擁有人均4000至1.7萬美元的購買力,將會有機會進行國際旅行、購買汽車和其他先進的耐用消費品、獲得國際水平的教育并在本國和世界經濟中塑造政策和體制中發揮重要作用。
報告警告說,下一波全球化浪潮將會加大對“全球公共資源”的壓力,從而危害到長遠進步。各國需要共同努力,在涉及到全球公共物品的問題上發揮更大作用,包括全球氣候變暖、遏制禽流感等傳染病、防止世界魚類大量減少等。
報告指出,全球變暖是一個嚴重的風險。產出增加意味著在沒有廣泛改變政策的情況下,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到2030年將增加約50%。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政策必須要促進“清潔”增長,從而把排放量限制在最終能使大氣層趨于穩定的水平。此外,貧困國家需要獲得發展援助來適應未來的環境變化,包括為他們參與碳融資交易市場提供幫助。
報告作者得出的結論是,快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給國家的政策制定者和國際官員增加了新的負擔。就國家而言,政府需要通過在教育、基礎設施和幫助下崗工人的配套機制方面進行有利窮人的投資,確保將貧困人口納入經濟增長的進程。政府需要為工人提供幫助和加大投資,與此同時促進而不是抵制變化。
在國際方面,報告呼吁強化應對全球公共資源威脅的機制,同時呼吁增加和改善發展援助。降低貿易壁壘也至關重要,因為這樣可以為貧困國家和貧困人民創造新的機會。達杜什先生說:“重啟世貿談判多哈回合和達成有利減貧的協議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