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根據北京注冊會計師協會提供消息:為配合新發布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北京注冊會計師協會呂國祥秘書長、孫燕紅副秘書長積極倡導和精心組織了行業專家,歷時三個月編寫了《審計工作底稿指引(參考格式)》,為新準則下的審計實務操作提供了參考。
本書主要針對實務操作中,廣大執業人員普遍感到比較抽象和困惑的風險審計準則。具體體現在審計計劃階段具體審計計劃中,關于風險評估程序、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不包括內部控制)、了解內部控制、對風險評估及審計計劃的討論、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這五個方面。編者力圖將風險審計的指導思想落實在每一張底稿中,將抽象的原則融會在每一個操作步驟和每一項操作指令中,從而簡便易行有的放矢。
本書的編委由中瑞華恒信會計師事務所張連起和楊曉輝、岳華會計師事務所魏先鋒,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宋振玲、北京京都會計師事務所景恒心、天健中洲華證會計師事務所莊峻暉和楊艷波、天職國際會計師事務所文武興和北京博坤會計師事務所鐘曉紅等強大陣容組成。
本書將于12月由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北京地區注冊會計師人手一本免費發放。其他需要者請直接與經濟科學出版社聯系征訂。會計視野網書店也將有售()
經濟科學出版社聯系人:李京 聯系電話:010-88190125 傳真電話:010-68415009
附:審計工作底稿指引使用說明
為了便于廣大執業人員在短時間內理解《審計工作底稿指引》(以下簡稱“本指引”),盡快掌握操作方法,我們編寫了使用說明。執業人員拿到本書后,應詳細閱讀以下內容,再按照指引所述,結合項目實際情況具體運用。
一、本指引的目的
《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的發布標志著中國注冊會計師的執業標準實現了國際趨同。《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所倡導的風險導向審計技術是適應審計環境變化而產生的,它對于有效防止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為了更好的幫助廣大執業人員運用新的審計準則,北京注冊會計師協會組織編寫的審計工作底稿指引,對如何按照財政部發布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及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發布的相關指南,實施審計程序,設計和編制工作底稿,提供了系統例示和說明。
二、本指引的特點
將了解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作為審計的起點,是風險導向審計有別于傳統制度基礎審計的特點。本指引突出注冊會計師職業判斷,采用了開放式的設計思路,引導注冊會計師通過風險評估、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識別和評估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以企業內部控制為基礎靈活地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同時編制相應的工作底稿。注冊會計師在實際操作時,應根據審計項目的情況,對工作底稿的內容進行選擇。
三、本指引主要內容
風險導向審計一般由三部分內容組成:風險評估、控制測試、實質性程序。本指引設計的工作底稿主要是針對風險評估部分。風險評估包括風險評估程序、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不包括內部控制)、了解內部控制三個方面內容。
(一)風險評估程序
根據一般常用的風險評估程序,可以分為以下兩個層次:
第一 一般風險評估程序
一般風險評估程序是所有審計項目必須履行的審計程序,主要采用詢問、分析、觀察和檢查等方式獲取審計信息。本指引提示,一般風險評估程序包括六個方面內容:(1)了解被審計單位業務、經營環境、內部控制等的主要變化;(2)財務資料初步分析;(3)經營結果與預算比較;(4)多年報表分析;(5)中期審計結果分析;(6)參觀被審計單位的經營場所等。注冊會計師通過關注被審計單位審計期間的重要變化、對財務資料的趨勢分析、比較預期與實際的數據,有助于識別異常的交易或事項,據此初步獲取識別重大錯報風險的信息。
第二 針對特別項目的風險評估程序
實施該程序需要注冊會計師更多地運用職業判斷,對被審計單位作進一步的了解,例如舞弊、持續經營、法律法規、關聯方、或有事項、期初余額等。此類程序主要采用詢問等方式獲取初步了解,這些特殊問題可以直接詢問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從內部獲取信息,但如果根據職業判斷認為從被審計單位外部獲取的信息有助于識別重大錯報風險,注冊會計師應當實施其他審計程序以獲取這些信息。針對特別項目的風險評估程序只是針對特別項目的初步了解,注冊會計師應根據了解的結果實施進一步的測試程序,本底稿指引的內容僅限于一般的了解。
無論是一般風險評估程序還是針對特別項目的風險評估程序,都是對被審計單位重大錯報風險的初步評估。注冊會計師應根據評估結果,決定更深入的風險評估程序,即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了解內部控制。
(二)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不包括內部控制)
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不包括內部控制)是在實施風險評估程序的基礎上對被審計單位全方位的了解。它由5個部分組成。
第一 對行業狀況、法律環境與監管環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的了解
了解被審計單位所處行業的狀況,有助于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形成初步的判斷。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所處行業情況的了解內容,通常包括其所在行業的市場供求與競爭、生產經營的季節性和周期性、產品生產技術的變化、能源供應與成本、行業的關鍵指標和統計數據等。
了解被審計單位法律環境與監管環境,使注冊會計師掌握被審計單位受到哪些部門及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注冊會計師需了解的內容通常包括適用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和行業特定慣例、對經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的法律法規及監管活動、對開展業務產生重大影響的政府宏觀政策(包括貨幣、財政、稅收和貿易等政策)、與被審計單位所處行業和所從事經營活動相關的環保要求等。
此外,結合被審計單位自身的情況,注冊會計師通過職業判斷也可設計其他需要了解的外部因素程序,例如宏觀經濟的景氣度、利率的變動和資金供求狀況、通貨膨脹水平及幣值變動、國際經濟環境和匯率變動等,以此對被審計單位的整體外部情況作充分的了解,這些了解將有助于注冊會計師進一步識別審計風險。
第二 對被審計單位性質的了解
了解被審計單位的性質是為了把握被審計單位內部的整體情況。注冊會計師可以從所有權結構、治理結構、組織結構、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等多個方面入手。例如,通過了解被審計單位的主要投資關系、管理層架構、主營業務、關鍵客戶、重要供應商、關聯方關系等內容,在宏觀上掌握被審計單位經營及管理的運作情況,微觀上了解預期在財務報表中反映的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
第三 對會計政策的選擇和運用
了解被審計單位對會計政策的選擇和運用是注冊會計師為了識別和判斷被審計單位是否按照合理的會計政策進行恰當的會計處理和披露。其中,一些重要事項應特別引起注冊會計師的關注,比如:重要項目的會計政策和行業慣例、重大和異常交易的會計處理方法、在新領域和缺乏權威性標準或共識的領域采用重要會計政策產生的影響、會計政策的變更、被審計單位何時采用以及如何采用新頒布的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等。
第四 目標、戰略及相關經營風險
經營風險源于對被審計單位實現目標和戰略產生不利影響的重大情況、事項、環境和行動,或源于不恰當的目標和戰略。多數經營風險最終都會產生財務后果,從而影響財務報表。注冊會計師應當了解被審計單位是否存在開發新產品或提供新服務、業務擴張、本期及未來的融資條件、信息技術的運用等方面有關的目標和戰略,并考慮可能產生的經營風險是否可能導致財務報表發生重大錯報。
第五財務業績的衡量與評價
財務業績通常是經營目標和發展戰略衡量指標。被審計單位內部或外部對財務業績的衡量和評價可能對管理層產生壓力,促使其采取行動改善財務業績或歪曲財務報表。在了解被審計單位財務業績衡量和評價情況時,注冊會計師應當關注下列信息:(1)關鍵業績指標;(2)業績趨勢;(3)預測、預算和差異分析;(4)管理層和員工業績考核與激勵性報酬政策;(5)分部信息與不同層次部門的業績報告;(6)與競爭對手的業績比較;(7)外部機構提出的報告等。
(三)了解內部控制
對內部控制的了解和測試是本指引的重點。內部控制是被審計單位為了合理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對法律法規的遵守,由治理層、管理層和其他人員設計和執行的政策和程序。基于對內部控制有效性審計的審計方法是現代審計的主要特點,也是審計業務管理中平衡成本效益、效率效果的必然選擇。一般而言,對內部控制的了解分成被審計單位整體層面和業務流程層面兩個方面。
第一 對整體層面內部控制的了解
對被審計單位整體層面的了解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控制環境;(2)風險評估過程;(3)信息系統與溝通;(4)控制活動;(5)對控制的監督。
控制環境由行為、政策和程序組成。了解控制環境就是了解管理層的經營理念、管理風格以及對控制的重要性的認識態度。
在了解控制環境后,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整體層面內部控制逐步從以下方面展開:風險評估、監督、期末報告、會計政策的選擇和使用、審計委員會(內審機構)的監督、反舞弊的計劃和控制、通用信息技術控制、非常規事項的處理等。
注冊會計師通過以上的了解可以形成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整體層面的初步評價,從而指導對業務流程層面內部控制的了解。
第二 對業務循環下具體內部控制的了解
對被審計單位的審計一般可分為多個業務循環,不同的企業往往有著不同的業務流程。本指引按照一般的流程分類方法,從六個方面展開,即:銷售與收款循環、采購與付款循環、生產循環、投資與融資循環、資金管理(現金、銀行存款)、管理循環(工薪人事循環等)。
企業的控制活動主要是通過關鍵控制點發揮作用的,因此對流程層面內控的了解主要是去發現關鍵控制點。各個循環的運作流程不一,因此關鍵控制點的設計也各有不同,但它們均是內部控制基本類別的表現形式。基本類別有:(1)職責的充分分離;(2)交易和活動的適當授權;(3)充分的憑證和記錄;(4)對資產和記錄的實物控制;(5)對業績的獨立核查等。
本指引提供了各個循環了解內部控制的例示。了解內部控制的常用方法有文字描述和示意圖等。文字描述是對客戶內部控制的書面說明。對會計系統和相關控制的適當文字描述應具有以下四個特征:(1)會計系統中每份憑證和記錄的來源;(2)發生的全部處理過程;(3)系統中每份憑證和記錄的處置;(4)與評價控制風險相關的控制指示。示意圖是對客戶憑證及其在單位內部有序流動過程的一種符號和圖形表達。一個完備的示意圖具有與文字描述相同的四個特征。繪制完備的流程圖便于清楚了解系統的運行,從而幫助識別系統中的缺陷。
例示說明:以采購與付款循環為例。該循環了解內部控制的底稿分為三個部分:其一是程序表,它概括描述了本循環的機本身即目標和程序;其二是初步評價表,它是基于后兩個部分所形成的結論,并能用于指導進一步的控制測試;其三是導引表,它是將擬采納的了解程序進行計劃。導引表下又分成是內部控制描述、示意圖、穿行測試等三個部分,這一部分記錄了具體的了解過程,包括采取的審計方法及獲取的審計證據等。
文字描述將控制活動分為不相容職務分離、請購、審批、采購、驗收、付款等六個部分,不同行業采購與付款循環的控制活動會不完全相同。示意圖按照業務流程將部門與控制活動劃分清楚,其中的圓框內為設計的控制點,方框內表示記錄控制活動的文件。穿行測試則是選取多筆具有代表性的業務將控制活動在審計過程中進行模擬復核,各筆業務會經歷各個關鍵控制點并得到相應的控制形成相應的記錄,穿行測試可以進一步驗證示意圖的正確性并能在測試中哪些是控制的薄弱環節。
四、本套底稿指引的結構
風險導向審計的取證過程最重要的是目標明確、思路清晰,因此本指引的結構充分體現記錄的完整性和邏輯性。
審計過程被分為若干個環節。本指引風險評估環節的風險評估程序、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了解內部控制三方面內容,我們按照三個部分五大要素的原則,設計了審計工作底稿。三個部分是指具體程序表、初步評價表和導引表。導引表是具體測試的計劃,具體程序表是對導引表計劃中的分工,評價表是對測試過程的歸納。五大要素包括審計目標、審計方法、審計程序、審計說明、審計結論。以目標為指引,選擇合理的方法,執行充分的程序,附加重要事項的說明,最終形成結論。通過五大要素保證審計工作底稿記錄的邏輯性要求。
總之,風險評估是風險導向審計技術的重要環節,是審計的邏輯起點,更是提高審計效率、效果的基礎,本指引試圖在風險評估底稿的編制方面做些探索,希望對注冊會計師有所幫助。(中國會計視野 視野 2006-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