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會計領軍(后備)人才第二期聯合集中培訓于2007年9月26日至29日在廈門國家會計學院舉行,來自全國包含企業類、行政事業類、注冊會計師類和學術類等4類會計領軍后備人才200多名學員參加了培訓,財政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軍在培訓期間到廈門聽取了部分學員代表的學習匯報演講,并發表了《學哲學、用哲學,讓會計在哲學的意境中升華》的重要講話。財政部、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中國會計學會以及北京、上海、廈門國家會計學院等有關部門領導出席了匯報演講會。
王軍副部長2006年11月14日在第十七屆世界會計師大會上主題演講時指出,根據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在深入研究世界經濟和資本市場發展對會計職業的新要求及會計職業自身發展規律和發展經驗的基礎上,需不斷落實會計職業的三大發展戰略,即人才培養戰略、準則趨同戰略和做大做強戰略,促進會計職業實現全面、持續、健康地發展。在9月27日下午舉辦的全國會計領軍(后備)人才學員講壇中,3位注冊會計師類領軍人才代表圍繞著會計職業的三大發展戰略,重點闡述了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國際化問題。
張卓奇學員首先分析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會計市場,他認為會計國際化是大勢所趨,關鍵問題是我們如何應對國際化,在諸多實現中國本土會計師事務所國際化的路徑選擇中,比較現實的選擇是加入“四大”以外的第二集團國際網絡,他還以自身所在事務所實現國際化的實際案例為背景,介紹了國際會計網絡的管理模式與運作方式,并指出這一實現路徑的優點和中國本土會計師事務所國際化的建議,如在政策導向與政策扶持方面,創造有利于本土所國際化的市場環境等。
李杰學員分析了中國會計師事務所規模效應缺失的成因及解決路徑。她認為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存在著“規模效應缺失”現象。具體表現在我國本土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人均創造收入較低,且并不隨著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人數的增加而顯著增加。在注冊會計師人力成本一定的情況下,會計師事務所整體的利潤并不隨著注冊會計師人數的增加而得到改善,我國絕大多數內資會計師事務所虧損或僅呈微利狀態。
在“規模效應缺失”成因方面,李杰認為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事務所整體缺乏明確的市場定位,業務承接環節缺乏恰當的控制,對于各類業務“大小通吃”,支付了很高的機會成本;事務所內部分工專業性弱,大多數事務所缺乏自身獨到的優勢領域,執業人員知識寬泛而不精深,難以向客戶提供增值服務;事務所擴展或合并后技術開發與支持的共享性差,造成資源的重復投入和浪費,進一步削弱了事務所本來就薄弱的研發能力。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各類企業對審計等專業服務的有效需求日益增多,需求層次開始分化,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和小型會計師事務所有各自的比較優勢和生存空間,這種劃分會隨著我國企業經營行為的規范和市場經濟的完善而日趨明顯,會計師事務所只有明確市場定位才可能有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對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推行行業專業化,進行現有資源整合,重視研發投入和技術支持,是解決會計師事務所“大而不強”的關鍵步驟。
孟祥軍學員認為本土會計師事務所實施國際化戰略需要優秀的注冊會計師人才,需要一批能夠承擔國際業務、符合行業國際化發展要求的高層次專業人才和會計師事務所管理人才。他認為會計師事務所人力資源管理的重點應當是根據“人本管理”思想,構建以組織歸屬感和職業榮譽感為核心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他還有針對性地提出推進會計師事務所改進人力資源的兩項措施,一是要合理規劃會計師事務所人力資源,為人才成長確定合理的目標;二是要積極探索適合會計師事務所人力資源特點的激勵機制,促進國際化人才成長。
王軍副部長對學員代表的匯報演講進行了點評,并對所有學員提出了殷切希望。“長風浩蕩千帆起,正是描繪宏圖時”,中國會計事業國際化的進程剛剛開始,希望大家在會計改革和發展的道路上,乘風破浪,凝心聚力,竭才盡智,實現一個又一個跨越,攀上一個又一個高峰。
今年年初,財政部發布的《全國會計領軍(后備)人才培養十年規劃》使會計領軍人才工作正式納入了制度化、規范化、系統化的軌道。會計領軍人才培養項目經過三年的系統打造,截至目前,財政部已經招收了包括企業類、行政事業類、注冊會計師類和學術類等4類后備高級會計人才7個班共計270名學員,這些學員已發表各類專著論文400多篇;承擔了各類部級科研課題200多項;多人被聘為教育部特聘專家;15人職位得到了提升,走上重要崗位,會計領軍(后備)人才在我國會計理論與實務界開始發揮作用。
(中國稅務報 錦宏 2007-1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