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做大做強的主要目標是,用5至10年的時間,發展培育100家左右具有一定規模、能夠為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提供綜合服務的事務所,在此基礎上,發展培育10家左右能夠服務于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提供跨國經營綜合服務的國際化事務所。
關于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的戰略構想
黨的十七大全面勾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藍圖,對包括注冊會計師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的新發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財政部的指導下,我們總結了注冊會計師行業恢復重建以來的基本經驗和寶貴實踐,形成了“一二三四”行業發展戰略構想。即:一個目標、二個市場、三大戰略、四大支柱。
“一個目標”,就是“把注冊會計師行業建設成為中介行業的排頭兵”這一目標。把注冊會計師行業建設成為中介行業的排頭兵,是財政部對注冊會計師行業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它既是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建設經驗的總結,也是我們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對注冊會計師行業提出的必然要求。
兩個市場,就是鞏固國內市場,開拓國際市場。我們要看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我國企業國際化戰略的推進,中國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已經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此,服務于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不僅僅是當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發展問題,同時也是全球化市場環境下的生存問題。所以,鞏固國內市場,開拓國際市場,兩個市場一起抓,是注冊會計師行業市場開發的有效路徑。
三大戰略,就是事務所做大做強戰略、行業人才戰略、國際趨同戰略。行業做大做強的主要目標是,用5至10年的時間,發展培育100家左右具有一定規模、能夠為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提供綜合服務的事務所,在此基礎上,發展培育10家左右能夠服務于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提供跨國經營綜合服務的國際化事務所。
行業人才戰略,就是要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全面提升注冊會計師從業隊伍的專業素質、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水平;著力培養能夠承擔國際業務、符合行業國際化發展要求的高層次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建立起科學完善的行業后備人才培養機制和適應行業未來發展需要的后備人才隊伍。
國際趨同的目標是,建立起與國際標準實質等同的中國會計審計準則體系,提高中國企業會計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為中國經濟健康發展和國際化提供信息保障。
人才戰略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國際化人才為中心,國際趨同以實現等效認同為目標,做大做強以走向國際為方向,三者構成一個互相支持、相互補充的戰略體系,共同服務于鞏固國內市場、開拓國際市場的目標。
四大支柱,包括事務所內部治理機制、信息技術系統、制度建設和協會建設。四大支柱是實施行業三大戰略的重要條件和技術保障,是行業發展的基礎工程。
國際合作是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在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恢復重建以來的發展歷程中,國際合作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搞好國際合作,已經成為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在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下,為了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無論是會計標準制定、會計資格評價、會計人才教育培養,還是會計監督管理,都要求加強國際合作。
在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恢復重建以來的發展歷程中,每一個重要階段都離不開國際合作的力量。在恢復重建之初,我們就派出青年才俊出國深造,這批同志回國后對行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我們建立中國會計審計準則體系的過程中,我們十分重視國際合作,一方面跟蹤國際會計審計準則發展進程,適時學習研究國際會計審計準則發展最新成果,另一方面則建立與國際會計審計準則制定機構的互動關系,搞好中國準則與國際準則的溝通和協調。
我們十分重視在國際組織中的作用發揮。積極創造條件加入亞太會計師聯合會、國際會計師聯合會等國際組織,并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為了深入推進行業發展三大戰略,特別是全面落實行業發展的戰略構想,我們將認真總結行業建設的基本經驗,其中包括國際合作的經驗,全方位多渠道地開展好國際合作,探索國際合作的新途徑、新形式、新機遇,把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國際化引向深入,助推行業建設再上臺階。
在合作對象上,要在加強與其他國家兄弟組織合作的同時,加強與國際組織的合作,廣泛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開展國際監管的合作,向國際組織更多地推薦專業人才;在繼續做好與發達國家合作的同時,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包括非洲國家、東南亞國家、拉丁美洲國家的合作。
在機構建設上,積極探索事務所走向國際的方式和途徑,在繼續鼓勵中國會計師事務所加入國際網絡、成為國際成員所的同時,支持和鼓勵中國事務所在境外建立分支機構、設立境外代表處、發展國際成員所和聯系所等,在此基礎上發起建設國際網絡。中注協也將本著服務于海外會員和考生的精神加快發展境外考點和代表處。
在人才建設上,在繼續搞好與境外組織合作培養國際認可的注冊會計師、選送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學生海外培訓實習的同時,組織注冊會計師境外考察、建立合作機制,嘗試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教師境外培訓,加快培養熟悉國際規則、國際準則和國際環境的國際化人才。
在國際趨同上,不斷鞏固和深化國際趨同戰略的成果,加強與相關國家、組織和機構的溝通,實現中國會計審計準則等效認同,為中國企業和注冊會計師國際化發展創造條件。
(陳毓圭 2007.1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