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忠、清議、申草、時偉翔:7大財務騙術和10大財務陷阱
有這樣一個故事,將流傳到資本市場灰飛煙滅的一天:有一天,一個老板找到財務長,問題只有一個:1+1=?
但答案卻有千百個:-1;0;0.5;1;3;10;100;……總之,等于2的機會總是最少。我們在這導語里,要反復的強調,隨著業績高潮在2008年可能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回頭去踏踏實實做1+1=?的算術,既是前所未有的諷喻,也是亡羊補牢的迫切。
三位財務家眼里的七大財務騙術與三十種手法
騙術之一:過早地記錄收入或記錄有問題的收入
1. 在未來服務的尚未提供時,收入已經記入賬冊
2. 在貨物發出或客戶無條件接受前,收入已經記入賬冊
3.盡管在客戶還沒有義務支付貨款時,收入已記入賬冊
4. 向機構出售產品
5. 給予客戶某種回扣作為補償
6. 重復計算收入
騙術之二:記錄偽造的收入
7. 記錄缺乏實際經濟意義的收入
8. 將出借交易所得的現金作為收入記入賬冊
9. 將投資所得作為收入記入賬冊
10. 將供貨商未來繼續購買作為條件的折扣記作收入
11. 將公司合并前不適當扣留的收入釋放出來作為新公司的收入
騙術之三:使用一次性所得增加收入
12. 通過出售低于價值的資產增加利潤
13. 將投資收入或所得作為收入的一部分
14. 將投資收入或所得作為營運費用的下降來報告
15. 通過資產負債表上各個欄目的重新歸類來制造收入
騙術之四:將現期費用往前或往后轉移
16. 將正常的營運成本,尤其時最近發生變化的成本資本化
17. 變更會計政策,將現期費用轉移到過去
18. 成本折舊或攤銷得過慢
19. 不注銷價值所剩無幾的資產
20. 降低資產準備
騙術之五:不記錄負債或不適當減少負債
21. 在未來義務仍然存在時,不記錄相關的負債和費用
22. 通過變更會計假設條件,減少負債
23. 將有問題的準備金釋放,充作收入
24. 制造假冒的銷售折扣
25. 當收到現金時,即使未來義務仍然存在,仍然記為收入
騙術之六:將現期收入轉移到未來
26. 建立準備金然后在未來某個時期釋放,充作收入
27. 在公司兼并完成前夕,不適當地扣留收入
騙術之七:把未來費用作為特別費用轉移到現在
28. 不適當地將特別費用的數量夸大
29. 不適當地在兼并之后,將正在進行的研究與開發費用注銷
30. 把自由性費用加速轉移到現在
中國上市公司十大舞弊招數
2004年,廈門國家會計學院副院長黃世忠教授寫下了一篇經典之作:《收入操縱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對策》,以案例剖析方式揭示出收入操縱的九大陷阱,包括寅吃卯糧,透支未來收入、以豐補歉,儲備當期收入、魚目混珠,偽裝收入性質、張冠李戴,歪曲分部收入、借雞生蛋,夸大收入規模、瞞天過海,虛構經營收入、里應外合,相互抬高收入、六親不認,隱瞞關聯收入、隨心所欲,篡改收入分配。此文基本涵蓋了收入操縱所有伎倆,只是文中案例均為美國上市公司,此后上海國家會計學院的“申草”復以中國案例補充論。但是新會計準則施行后,部分財務陷阱已經被堵住,不少案例和手法均“跟不上時代”。此后,申草團隊之一夏草與時俱進,撰文《上市公司財務舞弊十大招數》,特摘錄如下:
一、自我交易:不少上市公司設立空殼公司或皮包公司,通過資金運作虛增收入、資產或虛減費用、債務;這些空殼公司實為同一控制人所控制,是實質意義上的關聯方。這些空殼公司一些特點,如名字有一定的規律性,如達爾曼的關聯方往往帶有“達”或“森”字;查詢其工商登記資料,這些皮包公司注冊地址往往在同一地方,聯系電話甚至也是同一電話,當然基本是打不通;實地調查,根本就找不到這些皮包公司。
二、循環交易:一些上市公司經常通過多方交易進行循環交易,如上市公司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給B,B又賣給C,C再賣回到上市公司,這樣的財務安排,可以達到既增加營收規模,又可以節稅,因為可以取得增值稅進項稅額抵扣;上市公司為了將交易做得有模有樣,還有虛假的出庫單、入庫單以及進賬單等,發現不少IT行業涉嫌以此虛增銷售額。
三、陰陽交易:一些上市公司開具陰陽發票、訂立陰陽合同粉飾交易的真相,*ST源藥就是這方面造假的典范,這家公司在出售子公司股權時,簽訂了陰陽協議,使名義的出售價格低于實際出售價格,差額部分作為收入入賬;在收購子公司股權時,又通過陰陽協議,使名義收購價大于實際收購價,差額部分也作為收入入賬。
四、填塞渠道:在期末時通過調節經銷商庫存以調節收入確認金額,科龍就是這方面的典范,長征電器主要財務舞弊手法也是填塞渠道,這種會計數字游戲在實務中被廣泛運用,很多人不認為是一種財務舞弊,但事實上他可能提前或者推遲確認收入。
五、不斷并購:廈門國家會計學院黃世忠老師曾在安然、世通事件發生后發出警告:收購兼并是滋生財務舞弊的溫床,并提醒投資者注意公允價值容易被濫用的傾向,實際上,不斷并購是財務舞弊最強的征兆之一,最近大量的“系”垮臺也證明了這一點,不斷并購的背后是資金鏈緊張以及業績的實質下滑,一些上市公司將并購作為拆東墻補西墻的手段。
六、會計差錯: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前期會計差錯追溯調整的規定,將虧損往前移,典型很多,在會計估計變更與會計差錯之間,更多的上市公司選擇了會計差錯,因為會計估計變更導致的損益要直接進入當期損益。
七、大洗澡:某公司2005年報暴出了30多億元的虧損,這是中國上市公司又一起非常惡劣的大洗澡,而且這也不是上市公司第一次玩這種數字游戲,虧過頭實際上是隱瞞凈資產,在以后期間可以釋放出來作利潤。在中國只有上市公司控制權發生轉移,基本上都會玩這招游戲,這導致控制權轉移后的公司實際經營業績基本不可信。
八、報表重組:不少上市公司通過置出不良資產、置入優質資產等方式對財務報表進行清洗,以降低巨額潛虧帶來的資產減值或財務造假壓力,但實際上,所謂的優質資產往往是虛假的優質資產;此外,一些上市公司通過托管、承包、租賃等方式賬面凍結不良資產,這也只能是臨時過渡手法,實質上也嚴重違反了會計準則規定。
九、隱瞞炒股:炒股并不是上市公司的主業,而且風險也比較高;在牛市時,一些上市公司通過與莊家合作、配合提供炒作素材等方式,投入巨額資金炒作自己的 股票,而這些收益是不能見光的,于是通過財務手法粉飾為主營業務收入, 東方電子(000682行情,股吧)就是這種手法的“典范”,最近風傳一些績優股、概念股又在玩這種把戲;而在熊市時,這些巨額資金在股市灰飛煙滅,這時上市公司高管可能要承擔挪用資金刑事責任,于是上市公司又費盡心思將這些虧損變成主營業務虧損或者是擔保引發的虧損等,如去年安徽一家上市公司總資產只有十幾個億,曝出近十億元的窟窿,事后認定主要是虛構存貨,筆者不相信存貨虛構會高達近十億元,并懷疑這十億元虧損背后是巨額資產挪作他用最后顆粒無收造成的。
十、現金陷阱:2005年我們發現不少上市公司賬面巨額現金(貨幣資金)不實,我們指控近30家上市公司虛構現金、隱瞞現金受限事實,結果例無虛發,有10多家公司很快就在年報或臨時報告中承認做假。2006年是清欠年,占用上市公司巨額資金不還將承擔刑事責任,一些責任人也被公安機關法辦,在這種壓力下,不少公司玩隱瞞占資、占資假還的游戲,我們發現了不少隱瞞占資行為。目前,一些上市公司隱瞞借款、隱瞞出具銀票、隱瞞擔保現象還很嚴重,這是危害上市公司質量的最大禍患之一。
(理財周報 江勛 2008-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