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權威人士透露,A+H上市公司雙重審計規定取消已為期不遠。這對中國石油等53家受雙重規定約束的A+H股上市公司來說,最直接的好處是可以節省一筆額外開支。但此舉的意義還不僅如此,隨著中國審計準則與國際接軌,國內審計的國際化水平顯著提高,中國“會計主權”意識也得到增強。
2007年1月,中國證監會叫停了B股公司的雙重審計,從而使B股公司告別了一內一外重復審計的過渡模式。這也為A+H上市公司取消雙重審計發出了先聲。透過取消雙重審計,至少可以看到上市公司審計的三點變化:
第一,我國審計準則與國際審計準則已實現實質性趨同,取消雙重審計水到渠成。
毫無疑問,“雙重審計”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由于準則的差異,一家公司往往要制作兩份不同的報表,甚至發生盈虧巨變。如深市含B股公司方大,A股報表曾出現年度虧損5837萬元,境外審計卻盈利3851萬元,審計結果天壤之別。其差異主要來自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增值部分。
2007年1月1日,中國新會計準則開始實施,有關“公允價值”的計算規范等國際會計通用元素被植入其中。新會計準則基本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境內外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大幅度提高,取消A+H股上市公司“雙重審計”的時機已經成熟。
從會計實踐看,新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性凸現。資料顯示,53家A+H股上市公司2007年年報的分析顯示,按兩地準則編報的凈利潤差異率僅為4.69%,凈資產差異率僅為2.84%.其中,招商銀行、中興通訊等6家公司的凈利潤和凈資產完全沒有差異。
對于A+H上市公司和注冊會計師行業來說,對這個政策是顧盼和期待的。A+H股上市公司雙重審計的取消,對于A+H股上市公司來說,一筆不菲的境外審計費將被省下。資料顯示,外資審計所通常高于內資審計所平均2-6倍的收費標準。據工商銀行年報披露,該行為2007年度境內外審計支付的費用為1.636億元。中國石油披露的2007年度境內外審計費也高達1.19億元。從隱性的時間成本看,一家審計事務所獨立審計,提高財務信息編報效率,為企業節省了必要的機會成本。
第二,從一定意義上,上市公司雙重審計也為中國的會計審計國際化積累了經驗。
客觀地說,“雙重審計” 實屬無奈之舉。“雙重審計”是原有會計、審計環境下的特殊信息披露要求的,是規避中天勤這樣的事務所的嚴重失職行為的利器。中天勤作為60多家上市公司的審計者,擁有近百名注冊會計師和超過6000萬的業務收入,正是這家知名的國內事務所給市場投放了“銀廣夏”這樣的投資炸彈,讓市場談之色變,也引發了行業信任危機。
證監會2001年出臺16號文規定“雙重審計”是不得已而為之。在當時環境下,“雙重審計”加重了審計公正性砝碼,促進了公司治理的完善,有助于投資者獲得準確完整的投資信息,同時也為中國的會計國際化積累了經驗,可謂功不可沒。
第三,取消雙重審計,有助于增強中國的“會計主權”。
雖然是不得已之舉,但“雙重審計”對中國自己的會計審計事業有明顯的負作用。雙重審計在一定意義上是對中國自身審計機構的不信任,或者說有歧視性。
如今,國內會計師事務所與國外知名審計所站在了相同的“起跑線”上,對國內會計事務所的做大做強是實質性的支撐。有關數據顯示,“四大所”在中國的擴張速度幾乎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長,并且占據了中國大部分高端客戶。取消雙重審計之后,中外會計審計機構就可以在同樣的條件下,展開公平競爭,而不是靠政策硬性支配搞“一配一”。
每一項制度都有它的產生和存在的歷史和社會淵源,中國上市公司“雙重審計”的歷史也是如此。事異時移,隨勢而變,對發展才會有更好的促進。取消雙重審計,既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化發展的必然,也意味著我國經濟主權意識的增強。
(證券日報 2008-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