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模仿?吸收?趨同
《中國會計報》:中國轉型經濟時期的會計研究有哪些階段性發展?
孫錚:自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中國就處于轉型經濟時期。至今,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走過了整整30個年頭。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不斷穩步推進,我國的會計環境可以說同樣經歷了一場深刻變化。
與之相適應,中國會計研究經國內外廣大會計學者的大力推進與共同努力,在會計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其對實踐的指導作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以會計研究對象――會計信息為例,通過對會計信息的作用、需求、披露、使用和評價等會計問題的研究,人們對會計行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對完善我國會計制度改革、證券市場監管和投資者利益保護等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仍然處于轉軌過程中,市場制度也體現出新興資本市場所具有的典型特征,新的會計問題或者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現象也總是相伴而生,亟需學術界進行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從發展歷程來看,我國會計研究與社會經濟制度變遷是密切相關的,基本上經歷了從引進、模仿,再到消化、吸收,直至現在討論具有中國制度背景、符合國際學術研究范式的過程。然而,要對我國會計研究發展做出清晰的階段劃分,是相對較為困難的,可以較為粗略地將會計研究按照年代劃分為3個階段,其中,1980年-1989年為會計研究的初始起步階段,1990年-1999年為會計研究的深入發展階段,2000年之后,為會計研究的創新發展階段。
《中國會計報》:轉型經濟時期,中國的會計研究有何發展變化?
孫錚:在改革開放后的30年間,我國會計研究的重心基本從會計信息有用性的認識、理解,到如何提高會計信息有用性,關注會計信息質量,再到會計信息有用性的實證檢驗、判斷以及制度環境影響研究的一個過程,體現出與國際會計研究趨同的特征。
在會計研究初始起步的80年代,針對會計基本問題研究,如會計的定義、職能、屬性等的論文是最多的,主要討論會計的性質,會計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即對會計信息有用性的認識和理解。圍繞著基本概念的推演與爭論,會計界逐漸形成了“管理活動論”和“信息系統論”兩大觀點。
另外,在80年代末期,除了會計基本概念外,部分文獻從會計技術角度探討了會計確認、計量與報告等會計方法,也出現了有關會計準則研究的論文,但主要是停留在介紹性的層面。由于受傳統思維習慣和學術方式的影響,改革開放初期的會計研究熱衷于一些定義和概念上的糾纏不清,抽象空洞,言之無物,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形而上學的研究方式。
但進入90年代后,針對會計基本問題的研究,盡管在某些方面仍然懸而未決,卻也不再成為會計研究的熱點話題。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會計研究也進入到深入發展的階段,開始更多地關注會計信息在資本市場上的作用,會計理論研究也趨于具體化、現實化,從而推動了中國會計實務的進一步發展。
在該期間內,會計研究的成果主要體現在會計信息的編報環節,通過對會計準則制定、會計確認、計量與報告、會計信息披露、會計政策選擇與盈余管理、會計差錯與舞弊等內容的研究,探討如何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
在1996年之前,盡管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神速,上市公司也有了一定規模,但對會計信息利用情況的理論研究卻很少。我國會計研究的差距不僅體現在研究方法上,而且在許多研究領域方面,比如,會計信息究竟對資本市場起多大作用,管理人員行為對會計方法選擇及其信息披露的影響方式或程度等,可以說是知之甚少。
隨著90年代后期實證會計研究方法在我國的引入和運用,我國會計研究的國際化步伐明顯加快,在進入新世紀后,會計研究已初步體現出了更多創新發展的特征。
今天 創新?實證?應用
《中國會計報》:我國會計研究在新世紀出現了哪些特點?
孫錚:90年代后期,實證會計研究方法被引入我國并廣泛應用。在短短的數十年中,我國會計研究取得了明顯進步,研究質量也顯著提高。我國會計準則研究不再局限于引進和介紹層面,學術研究也不過多地糾纏于若干術語或概念的界定,會計國際化進程也明顯加快。從會計技術性角度來看,從1997年開始,我國陸續制定了多項具體會計準則。
隨著接受現代研究方法的訓練、學術交流的增強、教育制度改革以及學術期刊發展等的影響,我國會計研究在進入新世紀后已經初步體現出了更多創新發展的特征,更多地關注中國制度背景下的會計問題研究,比如會計信息觀和計量觀對信息有用性的影響,從經濟后果角度研究會計準則制定及其對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作用,從投資者保護觀研究盈余管理、會計舞弊行為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等。
此外,我國會計界也開始關注會計信息的評價與使用,包括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研究,會計信息的契約有用性研究,會計信息在公司績效評價、財務困境預測、盈利預測和財務分析師行為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制度環境對會計信息有用性的影響等問題。
以新準則為例。2006年發布的新準則,既標志著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趨同過程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也意味著中國新一輪的會計改革正式啟動,體現了理論依據、會計處理原則等方面的重大改變。
新準則對于披露和編報的要求明顯提高,特別是對大量會計數據的強制披露,例如對于關聯方關系與交易披露的強化、費用化與資本化的披露、合并中的合并成本與被合并資產的公允價值、金融工具風險的描述性信息和敏感性信息的披露等,都為準則理論的實證會計研究提供了新的數據來源。
明天 國際化?本土化?創新性?原創性
《中國會計報》:未來中國的會計研究應側重于哪些方面?
孫錚:未來中國會計研究可在以下方面尋求更大的突破與創新。
首先,當前會計研究的一個現象就是沿用國外文獻中的研究框架來分析中國會計問題,檢驗國外結論在中國的適用性,這樣的研究難以學術創新,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基于中國制度背景的案例研究、實地研究、經驗研究等。
其次,繼續堅持研究范式的國際性和研究問題的本土性,即把中國轉型經濟下的會計問題作為國際間的典型問題,置于國際學術平臺中去研究,而不是遠離國際學術舞臺而被邊緣化。
再次,在中國會計問題的研究框架構建中,為了更好地將我國轉軌經濟制度特征納入分析框架,理論分析可以產權理論為主,吸收新制度經濟學的一些思想。這是因為運用產權理論研究中國會計問題的最大優勢在于可以有效地將制度特征納入分析框架,從而進行有關組織形式或治理結構的內生性觀察,發掘中國會計問題的創新性學術成果。由于產權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闡釋現象,是最根源的因素,這樣才能將所做的研究提升到更高的層次,更具有理論基礎和說服力。
最后,目前中國會計研究更多的是現象或問題驅動型,缺乏文獻或理論挖掘型的會計研究,也即原創性的基礎研究不足。在未來會計研究中,可以適當多關注國際文獻中尚未解決的會計問題,追求學術文獻的增量或創新貢獻。
(中國財經報 作胡威 2008-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