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迸發“非常時速”
聚焦南京地鐵“新三線”①
【編者按】 兩萬建設者苦戰4年,63公里的南京地鐵二號線及其東延線、一號線南延線已經竣工即將通車,南京地鐵通車里程也將增至85公里,躍居全國城市第四。從一條單線到縱橫交織,形成基本網絡,南京地鐵進入新的時代。今天起,本報將推出系列報道“聚焦南京地鐵‘新三線’”。
4年,對于擁有2400多年建城史的古都南京來說,委實太短。然而就是這1000多個日子,凝結出改變這座城市未來的奇跡。
奇跡,在地下孕育。“一座城市4年建成開通3條地鐵線,進入網絡化運營,這在全國沒有先例!”南京地鐵公司總經理朱自強感慨萬千。
從4年9個月建成21.72公里的一條線,到4年建成63.06公里的3條線,南京地鐵建設空前加速。面對神秘復雜的地下世界,面對矛盾交織的地上世界,是創新迸發力量,催生這驚人的“非常時速”。
“凍豆腐里打地洞”:教科書上沒有的困難逼出新工藝
2008年6月10日,集慶門站,地下13米,絲絲水流順著洞門淌下,盾構機正往洞門口推進,“轟……轟……”沉悶聲響傳來,所有人屏住呼吸。8:09,洞門出現裂縫,水泥混凝土剝落,盾構機沖破了零下10℃的凍土層。8:28,一聲巨響,盾構機順利到站!
回想這段親歷,記者手心依舊冒汗。緊張,源自那些常人無法體會的施工艱難。
“新三線建設,尤其是二號線所遭遇的困難,教科書上基本沒有,能講一大堆故事!”朱自強說。地質復雜、沿線建筑林立、地下管線密集……這其中,地質復雜又是公認第一難。二號線西起河西汪家村,東至馬群,跨越四種地形地貌單元,南京地鐵公司副總經理佘才高如此概括二號線:西段難在“水”、中段難在“變”、東段難在“差”。
300年前,河西還是長江,今天已成河漫灘,軟土特別深,土下又是粉細沙。這沙,令澳大利亞地鐵專家Tom Henderson束手無策,捻在手里,連呼“不可思議”。軟土細沙層,是全國地鐵人最怕遇上的坎,施工中極易造成水帶著泥沙涌來,周邊路面沉降,房屋傾斜……
城中之“變”更復雜。從漢中門至新街口、明故宮,地下跨越秦淮河古河道、五臺山余脈,還有幾十種管線;至于城東,地質條件不錯,可周邊房屋質量差。
在軟土層施工,全世界尚無專用設備,最先進的盾構機也很困難。但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創新的機遇。惡劣的地質條件,“逼”出十幾項施工新工藝。其中,冷凍施工最受關注。
“二號線,是‘凍豆腐里打地洞’!”有專家形象地說。水是地鐵施工的天敵!為對付這惱人的水,國內地鐵施工通常注漿,把“豆腐腦”凝成水泥土;而南京二號線施工,則創造性地把“豆腐腦”凍成“凍豆腐”。
南林大土木工程學院院長楊平說,“凍豆腐”很有講究:先在施工地段插幾十根管子,輸入低溫鹽水,吸熱上來,冷凍后再下去,循環幾十天,最低能凍出零下30度的“凍豆腐”,打洞自然得心應手。“建設中,盾構機進出洞端口、開挖聯絡通道,冷凍施工使用十多次,技術已經走向成熟。”
“夜不能熟寐,足不敢遠行”:編寫中國地鐵風險控制大全
“我趕到元通站,到處冒水,盾構機直往下沉。150米長的隧道真要塌了,3年都修不好!”讓朱自強感慨“一夜白了頭”的事,發生在去年5月27日,盾構機突然熄火下沉,引起涌水。
“澳大利亞專家趕到現場也不知怎么回事。還是我們把水往隧道回灌,跟周邊地下水位平衡,防止隧道被水搖垮。然后抽水送氣體,讓搶險員戴著面罩下去修,連高壓氧艙的醫生都請來了……今年初,隧道的水終于排空,盾構機重新呼呼轉動。”
朱自強感慨說,“二號線施工,不知遇上多少稀奇古怪的風險。我們夜不能熟寐,足不敢遠行。
一次次有驚無險,真能編寫地鐵建設風險控制大全了!”
據介紹,地質結構億萬年形成,一旦受擾動就立時反映出來,猶如人的血管,不破不流血,一破血直流。搞地下工程,就是破壞現有平衡去建立另一種平衡,遇到復雜地形,就會發生事故。“漢中路金鵬大廈附近地下,一根污水管長期漏水,水滴石穿,形成空囊,我們無從知曉。2007年2月5日,工人施工碰破氣囊,引起路面塌陷,自來水管破裂,燃氣管泄漏,騰起大火……所幸搶險及時,沒釀成大災害。”
修建63公里地鐵,無一重大安全事故!創造中國地鐵建設的這個奇跡,南京地鐵靠創新摸索形成成熟的風險管理機制:
在國內地鐵施工中首次引入風險控制。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領銜的風險控制課題組,為二號線找出439個風險源,逐一制定預案,落實專人負責。有關專家說,“漢中門到中山門段,施工頭頂‘定時炸彈’:直徑1.2米的自來水管一旦爆管,5分鐘內,1萬平方米內積水可達一米深。我們增設4個水閘,關閘由40分鐘縮為20分鐘。”
在全國第二個推出遠程監控預警系統。施工現場建立3000多個監測點,全天監控,數據及時發給后臺專家,遠程診斷風險。這套來自歐洲的監控系統,預警21次,把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
加密勘探,每隔5米一鉆孔,以對地質狀況研讀更準。此外,實行關鍵節點驗收,條件不具備,不許開工;組建專業搶修隊,發生事故,第一時間搶險。
“水晶宮大酒店離河定橋地鐵站2.5米,下面軟土層晃悠悠,這邊挖基坑,酒店怎能不垮?不怕!有方案。貼著酒店打200個孔,注漿加固……結果,一點事沒出,原打算補償600萬元,讓酒店先歇業,都省下了!”一號線南延線TJ03標總監理吳學文說,“在南京建過地鐵,全國地鐵都能對付。你在南京不僅經歷復雜地質條件,而且接受風險管理訓練。”
“螺螄殼里做道場”:營造和諧潤滑的建設環境
穿越城市中軸線,從中山門到漢中門,一路車水馬龍,建筑林立,文物成串,大樹成行,地鐵二號線施工不僅緊盯地下,也要關注地上。
“大樹能不移盡量不移,文物能不動盡量不動,交通堅決不能中斷!”2006年,南京地鐵二號線開工之初,時任市委書記羅志軍明確提出:“保大樹”、“保文物”、“保交通”。
植根民國,為人們送來濃蔭清涼,法桐是南京城不可替代的名片。地鐵一號線施工,砍去500株法桐,滿城心痛!二號線規劃站臺時,4000株行道樹需移走1065株。
不行!不行!調整站位、向沿路單位借空地……地鐵指揮部不斷更改施工方案,不斷減少遷移大樹的數字:780、500、328……市領導還是不斷說“不”。最終,這個數字定格在198!
“保交通”,更不含糊。二號線所經的中山東路-漢中路,是橫貫南京主城東西的動脈,高峰期一小時3300輛車經過。“一號線施工,封閉明挖1年;二號線建設,25.2公里沒一處封閉明挖,蓋上鋼便橋搞暗挖。橋上行車,橋下施工,這在全國地鐵建設中是首例!”佘才高說。在不足30米寬的路上施工,又要保留4車道維持交通,厚重的鋼便橋鋪進新街口,車流滾過,轟隆轟隆,人們抱怨聲響太大,可誰想到,鋼板下的工人“下了班,頭腦也嗡嗡響”!同時,交管部門推出措施,分流三成車流,保證這脆弱的城市動脈基本暢通。這令原中國軌道交通協會專業委員會主任焦桐善感慨:“真是‘螺螄殼里做道場’!”
明城墻、江寧織造府、明故宮遺址、下馬坊……地鐵二號線穿越南京最經典的文物保護街區,保護城市文脈,考驗不小。明故宮站選址,便是頗費周折。在驚動國家文物局、經過一波波觀念碰撞之后,站點由明故宮中軸線移到南航門口,使明故宮地上肌理免遭破壞,地下文物免遭擾動。
“三保”,南京地鐵增加投入1.2億元;因為開挖基坑,影響周邊建筑質量,南京地鐵掏6個億,買下了利德家園192戶居民的房子。這預算外的“加法”加出了可貴的發展智慧:面向未來,造福民眾的城市建設,必須權衡社會成本,正視各種矛盾訴求,減少對城市過去和現實生活的破壞。而這反過來,又為地鐵建設提速,營造和諧潤滑的社會環境。
|
|
時間:2010-05-24 責任編輯:Adamina_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