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臨港產業區變身科技生態園
據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了解到,該區臨港產業區近日正式更名為“都市型高科技生態產業園區”。近5年來,連云港開發區累計投入100多億元,在一流規劃引領下進行臨港產業區基礎設施建設,在76平方公里的鹽田灘涂上,初步建成了一個都市型高科技生態產業園區,為承接新一輪國際國內產業轉移提供了一流的發展空間。
“緊靠城市發展臨港基礎工業,勢必影響城市未來發展。根據新規劃,連云港市委、市政府果斷調整了臨港產業區的用途,將其從發展臨港產業區調整為發展都市型產業園,優化產業布局,提升產業層次。目前,開發區正在原來的臨港產業區加快打造以中科院能源動力研究中心為龍頭的清潔能源創新產業園、以新海連商務大廈中高性能纖維檢測中心為核心的新材料創新產業園、以恒瑞豪森重大研發機構為代表的新醫藥創新產業園等三大都市型新興產業園。發展新興產業,連云港開發區和蘇南地區在同一起跑線上。”連云港市委常委、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唐國海說。
作為連云港市“以工興港”主戰場的臨港產業區,于2004年正式啟動建設,利用近海臨港的大面積低效鹽田進行大規模開發。近年來,連云港開發區科學定位,按照《東部濱海地區發展戰略規劃》、《開發區產業發展總體布局規劃》,致力在臨港區域建設一座高科技、生態型的都市產業新城。在臨港開發中,堅持“以城市總規劃為引領,以產業布局為指導,以投入強度作控制,以環境標準作限制”的開發理念,明確鼓勵類、允許類、控制類和禁止類產業,有所為有所不為,避免“先污染、后治理”以及日后“騰籠換鳥”的隱患。2005年,開發區將臨港產業區內的大浦化工區改名為大浦工業區,不再新批污染嚴重的化工項目。曾有一個投資規模達90億元的石化項目,想落戶臨港產業區,因有污染而被否決。在項目招引中,突出招引符合產業規劃和環保要求的重大高新技術項目,加快集聚低污染、低能耗、低物耗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僅去年,臨港產業區就有70個項目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寒風中逆勢而上,總投資10.7億元的國電風電設備、總投資2.5億元的神特新材料、總投資2980萬美元的天順風力塔架等一大批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新型裝備制造產業項目竣工。目前,“四新”企業已過百家,產值占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60%。
臨港產業區依托區內濕地連片、水系縱橫的優質自然生態本底,高水平規劃、高質量建設了以主干道、河流為脈絡的“三橫五縱”生態廊道,以湖泊、山體、歷史遺址為基礎的三大生態公園,并借鑒外地成功的經驗,解決了鹽灘植綠的技術難題,實施“林帶+林網+園林”的多層次綠化,提升綠化檔次,擴大綠化范圍。目前,區域內綠地面積已達550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39%。同時,不斷加大環保基礎設施投入,對園區所有新建道路同步鋪設了污水管網 ,先后建成金兆水務污水處理廠、恒隆水務大浦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設施基本覆蓋整個園區。
為力避歷史上“工業孤島”的消極效應,連云港開發區在開發建設臨港產業區的過程中,逐步傾斜投入,提升城市配套功能,努力把臨港區域做成都市型生態產業新城。該區以連云港東站為中心,建成或正在建設德蘭國際建材家居廣場、光伸國際建材家居博覽中心、華東國際時尚物料城、金三角廣場等一批高端商業設施,加速匯聚人流、物流、商流,打造新亞歐大陸橋東站商貿圈。
|
|
時間:2010-05-29 責任編輯:Adamina_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