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暴露中國企業“雁尾”地位
日本地震最新消息稱第一核電站1-6號機組全部報。但是,如果把目光停留在日本地震本身,那你就錯過了很多。
沒有什么事件能夠像現在這樣把一個中國企業發展的短板暴露得如此充分、徹底。在這場地震中,處于全球產業鏈末端的中國企業在技術研發上的弱勢處境顯露無疑。到底是什么牽絆了中國企業的技術研發?這不禁讓人深思。
悲哀的“雁尾”角色
這次地震幾乎讓每個人都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是中國一些企業是如何依賴于日本技術的。
以產業立國的日本在全球商品供給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產品幾乎覆蓋了全球電子產業鏈的所有環節,并有著強大的競爭力和大量的市場份額,無論是上游的設備制造、關鍵原材料,還是中游的芯片、電子元器件制造,或者是下游的終端產品。
但是,如果把鏡頭拉回中國,就會悲哀地發現在“雁行形態”中,中國企業在一些行業中扮演的只是“雁尾”角色,為“日本制造”承擔組裝,賺取整個產業鏈中最微薄的利潤。
據了解,我國在硅晶圓、DRAM(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內存、閃存這樣的上游核心產業環節還不具備相應的生產能力,所需產品絕大部分都需進口。
由于日本震后大部分工廠一再推遲恢復生產的時間表,加上電力緊張和糟糕的交通狀況,關鍵零部件無法充足、及時地運抵中國。
汽車、電子行業的相關人員告訴《中國會計報》記者,部分產品存貨能夠支撐4月份的生產,如果日本方面還是供應不上,中國企業因為核心元器件缺少減緩生產或者停產將成為事實。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車生產廠家負責人告訴記者,國產汽車的發動機比之進口發動機就是存在明顯差距,曾經有企業自己研發了一款發動機,因投放市場后效果不好而最后作罷。
毋庸置疑的是,像日本、歐美等國家確實擁有傳統優勢和技術優勢,上述廠家負責人說,不得不承認的是,日本、美國、德國、英國等國家的工業化進程要早于中國上百年,目前已經步入后工業時代,而中國才剛剛開啟工業時代,這種差距是短期內無法彌補的。
研發資金使用不到位或是影響因素
其實,中國企業很多核心技術依賴包括日本在內的國外進口技術,已是無奈的事實。
然而,拋開歷史因素,中國企業在技術研發上是否盡力了呢?答案未必是肯定的。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于增彪在接受《中國會計報》記者采訪時說,與國外相比,我國企業研發的規模和效率都有很大的欠缺。其主要原因一是企業浮躁,追求短期業績;二是研發部門與財務、生產、銷售等部門各自為政,不能組成跨部門研發團隊,特別是財務人員因為不懂技術甚至“不敢”過問研發事宜,造成部分研發資金浪費或挪用。
在國外,企業對研發項目有一套完整嚴密的管理辦法,顯然,在這方面中國企業不及對方。
于增彪擅長會計管理,他認為財務部門至少從三個方面介入到企業研發過程當中。
首先是確定研發資金的規模,慣例是將研發資金與銷售收入掛鉤,按銷售收入的比例計算研發資金規模。其次是選擇項目,就是要請專家學者和技術人員評價備選項目的成功率。國外選擇的研發項目,其成功率都在50%以上。最后是將企 業研發支出與中長期利潤和市場開拓掛鉤,不能追求眼前利益,更不能“為了上項目而上項目”。
在整個研發過程中,于增彪認為財務部門應該也有可能對研發費用進行預算控制,其關鍵點就是將研發的事權與研發的財權逐一對應掛鉤,真正將研發資金用到研發的刀刃上。
缺乏政策支持或是另一影響因素
中國企業當然有掌握核心技術的愿望,但是企業家們在面對這個問題時要現實得多。
一位財政部派出機構專司查賬的檢查人員告訴記者,在他檢查的企業中,不少都是因為管理層更注重企業的短期利益,而疏忽了對企業長遠發展的考慮,技術研發投入少就是其中的表現之一。
“帽子”第一是國企領導的普遍心態,任期內出業績是第一要務。盡管國資委采用經濟增加值(EVA)對國企進行考核時,鼓勵企業加強技術研發投入,但國企仍然有漏洞可鉆,比如將其他費用擠占到研發費用中,進行人為調節。
不過,一位電氣類國企財務部負責人告訴記者,除開對短期業績的追逐,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缺乏足夠的研發資金。
很難想象經過改革后的國企現在還面臨這樣的問題,但事實的確如此。
上述財務部負責人告訴記者,一般來說,技術研發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但是更多的資金缺口是在將技術轉化為生產這一步。而資金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沒有相關的政策扶持。目前民營企業可以通過風險投資籌措資金,國企這塊因為涉及股權等問題并沒有放開。如果民間資本能夠參與進來,肯定會促進技術研發以及技術的應用。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熱度極高的關鍵詞,無論是從國家層面還是企業層面,都已經意識到或者是強調技術研發的重要性,但顯然任重而道遠。資金籌措方面的開拓需要不斷地探索。
時間:2011-04-01 責任編輯:wucheng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