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年來大力度的財政管理改革創新,2010年四川省級財政支出結構與前幾年相比實現了重大調整,重大民生保障、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支出比重穩步提升,行政成本支出比重持續下降。 這一年,通過年初預算編審清理核銷和調整歸并存量專項項目1750多個,整合財政資金148億元;通過執行中期評估調整取消項目102個,資金額達6.45億元,涉及部門(單位)26個;通過年底結余結轉清核注銷項目255個,注銷資金1.14億元。結余資金注銷重新安排2011年年初預算0.5億元,用于部分確因特殊原因當年未能完成需繼續安排項目;通過支出績效評價結果有效應用,調減和歸并專項項目5個,整合財政資金0.27億元,在保持原有使用方向的基礎上調整用于2011年省委省政府急需保障項目。 這是近年來四川省各級財政科學制定支出結構目標,積極推進支出結構調整的結果。省財政廳嚴格按照省政府“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切實保障災后重建、擴大內需和改善民生等重點支出需求”的目標要求,清理整合項目資金,集中安排用于新增支出需求。 初步統計,2008-2010年省級財政通過整合財力增量、調整支出結構等方式共籌集災后重建資金274億元,2009-2010年籌集牧民定居行動計劃資金49.36億元,2006-2010年籌集農村公路建設資金31億元。全省財政支出結構隨之實現明顯優化,行政成本支出比重繼續下降,教育、醫療衛生、城鄉社會保障等重大民生保障、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支出比重穩步提升,確保了財政資金繼續向最急需、最有效、最重要的領域傾斜。民生保障、產業發展和行政運行三大板塊支出實現“兩升一降”,使支出管理績效得到有力提升。 按照省政府決策部署,2010年省財政廳積極會同省級各部門,以預算編審程序改革、預算執行中期評估、結余資金注銷管理、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為抓手,全力推進支出結構優化調整常態化。 改革預算編審程序,調整存量增量資金結構。2009年底,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印發省級預算編審(試行)的通知》,全面啟動省級預算編審程序改革。改革的預期是“存量實現調整、增量體現統籌”,改革的核心是“強化政府主導、調動部門參與”。根據改革要求,2010年省級預算編制由省政府領導親自主持分管大口的預算編制工作,通過開展支出項目清理,分析當年支出預算執行,對不符合現行政策規定和資金使用績效不高的項目堅決予以取消,集中安排用于重點方面,確保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的落實。 實施預算中期評估,動態優化年度預算安排。2010年省財政廳首次實施了省級預算執行中期評估,對未執行完畢和尚未開始執行的項目進行逐一甄別,按照“法定支出不調減”、“資金使用方向基本不變”和“統籌安排保障急需”的要求,對項目資金提出分類處置意見,按照省政府規定程序報批后,調整用于當年急需安排的其他項目。實踐證明,預算執行中期評估為加強預算執行提供了新的制度保障,增強了預算執行的約束力,促進了預算編制科學合理,提高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加強結余結轉管理,大力壓縮結轉資金規模。2010年省財政廳從優化工作機制、創新管理模式入手,努力提升結余結轉管理的實際效果。對確認屬于已無法支出或無需支出的部門結余,一律注銷收回總預算統籌管理;對依規注銷后因特殊情況必須繼續安排預算的項目,改變以往追加結轉指標的管理模式,由部門(單位)申報2011年支出預算需求,報經財政審核后納入2011年預算批復部門(單位)。此舉強化了部門“當年預算當年執行”和“當年預算安排當年使用資金”的管理理念,有效減少了跨年度安排預算和同一項目反復申報問題,促進了部門預算編制質量的提升。 推進支出績效評價,提高財政資金績效水平。2010年省財政廳按照“雙軌運行、四個統一”的模式,繼續完善評價體系,健全工作機制,啟動部門績效評價試點,全面推進項目支出績效評價。從省級財政安排的產業發展、民生保障、行政運行、基礎設施四大支出板塊中選擇80個大類項目進行評價。評價結果作為下年度預算編制的參考依據,對部分分配不夠合理,組織管理不力及效益欠佳、違規使用的項目資金,在下年度預算安排中進行調整優化。同時對部分專項資金明確補助限制,完善分配管理,調整預算規模,優化支出結構。 省財政廳負責人表示,隨著公共財政基本框架的逐步完善,財政支出繼續向產業發展和民生保障領域傾斜,支出剛性需求持續增加,收支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用活財政存量資金,提升財政部門的統籌調控能力,成為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首要課題。從四川財政的管理實踐看,優化支出結構、挖掘績效潛力無疑將成為最有效最直接的選擇。四川今后將進一步健全制度機制,貫穿績效理念;優化財力配置,保障重點項目;打破基數概念,深化零基預算;提高編制質量,強化預算約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