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頒布了包括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在內的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在實現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方面取得了重大的進展,標志著我國在會計國際化進程中有了實質性的突破,因此,此次新準則的頒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2006年被視為一個新的準則年。
會計是一門通用的商業語言,而會計準則作為會計的“語法”,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包括歐盟委員會、證券管理國際組織及世界銀行在內的世界各大國際監管機構普遍認為,資本市場需要統一的、高質量的準則,它有助于使世界各地的商業活動受到統一的、高質量的準則的約束,增強各市場間信息的可比性和資本市場的透明度,更有利于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最優配置,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最終能推動全球經濟的發展。歐盟、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新加坡等均在2005年先后采用了國際會計準則或是與國際會計準則等同的準則,如今我國新會計準則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正是適應了當今會計全球化的趨勢,它將對提高我國經濟的開放程度、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和提升我國在國際資本市場中的地位產生重大影響。
雖然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是大勢所趨,但是由于我國國情的特殊性,新會計準則實施后將給會計監管帶來嚴峻的挑戰。首先,職業判斷的大量應用將對會計監管提出挑戰。以公允價值的應用為例,公允價值依賴于會計人員對市場正常交易價格的認定。為了與國際慣例接軌,1998年財政部推出的債務重組會計準則和非貨幣性交易會計準則中就采用了公允價值作為確認計量的標準,但是之后一些上市公司卻濫用公允價值進行虛假債務重組、肆意操縱利潤,因此2001年新修訂的準則里中止了對公允價值的采用。為了實現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2006年頒布的新準則里又重新確認了公允價值在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中的應用,這次會不會重新導致準則的濫用呢?這對會計監管而言是個嚴峻的挑戰。其次,新準則要求衍生金融工具在表內的確認和計量,這種確認和計量要求有完善的風險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術及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等,這些既是對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挑戰,同時也是對相關會計監管機構的挑戰。再次,一次性出臺大量新準則對會計監管也是個不可忽視的挑戰。新準則中的許多條款應用后對企業利潤的影響較大,如非貨幣性交易的收益可以進入損益,只能采用先進先出法記賬,允許開發階段的支出在符合一定條件時可以資本化等。這些都會使得上市公司在新準則實施的當年出現利潤變化大的現象。如果不細化對新舊準則應用所造成差異的披露的監管,采用新準則后產生的會計數據將很有可能誤導投資者。
面對新準則給會計監管帶來的挑戰,會計監管有必要從監管的方式、監管的內容方面加以改進,同時還非常有必要加強監管環境建設,從而提高會計監管的效率效果。從監管的方式來看,為了提高監管的有效性,會計監管必須從對規則遵從的監督轉向對會計人員職業判斷合理性的監督,有效地分辨出違規者并及時有效地嚴懲違規者。否則,一旦監管不力,就很容易造成準則的濫用和大量虛假財務報告出臺,引發訴訟高潮,嚴重打擊市場信心。從監管的內容來看,應當同時兼顧表內和表外披露的監管,特別是應當針對那些因準則變化而改變會計數據核算方式的企業,應當配套出臺相應的政策,規定他們應充分披露并對比說明因新舊準則采用差異所造成的影響及后果。從加強監管的環境建設來看,應當嚴格規范資產交易市場及資產評估市場,運用法律武器嚴厲懲罰那些通過操縱資產價格來操縱會計數據的不法交易者,讓公允價值真正體現出他的公允性。
新準則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然而風險同樣是不可忽視的。由于國際會計準則所依據的背景是類似于英、美等資本市場較為發達、監管較為完善的國家,由于世界各國經濟、文化及法律制度存在重大差異,因此我國在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過程中,還應當從我國的特殊國情出發,有計劃、有步驟、有保留地實施趨同戰略,從加強國內會計監管和積極參與國際會計準則制定兩方面入手,不斷提高會計準則實施質量。(大江網-江西日報 200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