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資本金是企業生產要素組成的重要條件和主要部分,也是公司設立時的法定要件。
公司資本金是社會財富的一部分,他與勞動力,技術、債權人的資金一樣,在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中對生產(經營)的有序運營起到啟動與保障作用,人力(勞動力)沒有作為固定的資本投資于企業,技術或專利可以作為、也可以不作資本投資于企業,而產品的一次分配時,人工、債權人資金、其他生產資料的資金都參與了一次計價分配,資本金則沒有;如果以存貨或固定資產投資于企業的資本,這種形態的物資參與生產運轉雖然從價值方面計算了折舊,但作資金或以貨幣作為資本對企業的資本金投入,則沒有參與產品價值的一次分配,由此表現出投資人資本金回報的首次是“缺位”了。資本金的回報按照現在的《公司法》規定是:在公司利潤實現繳納稅收后、公司清算償完債務后,才能獲得“分紅”、或者繼續承擔投資的企業形成的債務。筆者稱這種過程叫:資本金回報 “置后”。
資本金收益在產品價值首次分配時,沒有參與收益:可能導致的正面作用;投資者關注投資企業的一切經濟與經營活動,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加強管理,著力于實現利潤,從而獲得利潤總額分割――獲取回報,但是企業虧損或低效時,公司的虧損就造成了出資人利益受損,這種現象的發生,勢必影響出資人的積極性與利益,影響了社會總財富的流動與積余,也容易引起經濟管理秩序的不正常(投資人采用各種虛假的手法繁衍出資),更可能妨礙宏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資本金收益“置后”或落空,即產品成本價格確定時不考慮資本金的成本費用因素,也形成產品價格的不完全,出資人的回報在產品價格中的份額得不到體現,也可能影起出資人不會作出實際出資或以其它的方式抽逃資本。虛假出資與抽逃資本都會引起企業經營者的資金方面困難。從而,不得不以高額的負債來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所需要的資金。而負債產生的利息等費用,則會削減企業經營者的正常利潤。當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時,負債率過高,企業就可能會被債權人吞沒;如企業的經營效益低迷,債權人可能不給經營者使用債務資金的機會,這時企業就無法在市場上生存、發展。其結果企業必然會倒閉,這種現象的發生給社會穩定,市場經濟秩序及宏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然會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
按照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等法規載明的投資可獲得的利益分配尺度,是在完成所得稅(占利潤總額的33%),提留法定盈余公積金(稅后利潤總額的10%)后,可以用于公司的分配或留作未分配利潤。利潤總額減除39.7%后,下剩60.3%,留作未分配利潤后經營者控制,比例是多少,一般由經營層提交方案,由股東大會討論決定。經營層得多少,職工怎么受益,出資人怎么受益都沒有明確的規定,也難找指導意見,按照企業自主權決定的精神,是出資人來商定,還是經營管理層商定,空間很寬闊,而利潤額的謀取,也是一個不確定因素,如建安行業規定的一級資金企業資本金為5000萬元,年完成工程結算收入2億元以上,工程質量保修金為工程造價5%左右,必須留存在建設單位,到工程保修期結束才能結算。而在預算造價中允許的利潤率為工程成本的4%,占了工程造價的3.71%,在工程招投標不讓利情況下,可獲利潤為20000萬元×3.71% = 742 萬元/年, 如因成本節約或超支或其它因素的出現,也會調正、修正這個數值。如保修金變成了保修費用開支,哪有多少利潤可分?而在建設工程發包、招標過程中的經營費用與損失、工程完工后的維修費用開支,都會耗損企業的經營利潤。
在不考慮利潤被蠶食的影響、如果按照目前規定的利益分配尺度,是在完成所得稅(占利潤總額的33%為 244.86萬元),提留法定盈余公積金(利潤總額的10% 為 49.714萬元)后,在稅后剩余的利潤: 447.426萬元(742 萬元 ? 244.86 萬元 - 49.714 萬元)才可以由經營層與投資人(資本的所有者)來瓜分、或留做用于公司的未分配利潤。這種投資收益方式,出資人如需獲得的回報(指長期都不虧損,穩定盈利),只占流動資金貸款利率的 % ?如果存在通貨膨脹因素影響,資本金收益問題除了影響到投資人的利益,也影響到社會總財富的流動與結余,這怎么能不讓投資者擔憂?
二、資本金收益“前移”的思考
1、意義與作用
資本金作為社會財富,在企業經營中運轉對企業產生的保證作用顯然是必要的,確認其回報的份額,可以促使出資人做到實際出資、按時出資,也可以促企業管理者完善管理,以其充裕的資本,加速產業進步,謀求市場擴張,獲得經營利潤;可以遏止虛假出資與抽逃資本,能消除可能出現的商業欺詐現象;資本金費用的計價與結算可以增社會總財富的流動與積余,為進一步繁榮經濟提供經濟保證。
2、資本金收益費用的計價,確認與結算探討
資本金計價可按照會計基本準則的歷史成本計價,回報率可按照人民銀行公布的長期資金貸款利率的確定為100-120%列入企業的財務費用,在稅前允許扣除。資本金的收益回報使用費用,屬于出資單位的財務收入,應按稅法規定結算,按年度結賬,各自分別計算利潤或者虧損。如需對被投資企業增加投資,仍然需遵守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相應的出資事務,完善合法手續。
3、監督與檢查。資本金成本費用的列支、收入都必須按財政、稅務機關的規定執行,接受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督。個人出資者,收取的出資回報,應到稅務機關開具專項結算發票,如符合繳納個人收入所得稅條件者,應及時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
4、資本金使用費、稅后利分配、企業清算盈余分配這三部分組成了投資者的收益,反映了出資人的資金在不同時間、不同階段收益的方式。都應該深入研究,加強管理,確保市場經濟更規范與完善,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努力實現企業產品價格的完整與合理、依據充分,給投資人的經濟回報恰當、及時,不斷增強各類企業的造“血”功能,促進社會資金的良性循環與社會總財富的更快增長
結語:資本金收益(回報)“缺位”“置后”,影響企業產生的社會產品的價格,影響出資人的實際出資及應得利益,影響企業經營者的現實管理。可以將資本金的收益(回報)調正為:1.資本金使用費用收入;2.經營期末的稅后利潤分紅;3.企業清算的贏余分配(或者對虧損分攤負責)等三個部分(四項內容)。這樣,投資人可以定期獲得基本收益(回報),也能穩定經濟秩序,促進社會生產財富的快速流轉和總積累。
(孔昭國 2007-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