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另類有效的注會學習方法
經典語錄
1、交易性金融資產天生就不是持有期限長的資產,因為資產如其名,“交易性”三個字給這個資產打下了先天性不足的“烙印”,說明該項資產持有目的就不是為了守你一輩子,說白了就是為了“交易”,一旦有交易機會就會把資產賣出,而市場瞬息萬變如小孩的臉,指不定什么時候就給賣了。
2、所謂全面考察什么意思?一個是真的全都考,另外其實就是相關重點的考察,比如對于公允價值計量這個知識點,肯定會考對吧,之前考金融資產,現在考投資性房地產了,本質上都是考一個內容,但是由于你沒有掌握好本質,你認為考偏了,實際上偏了嗎?還是屬于自身沒有融會貫通。
3、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像是個孿生兄弟,不過就是長相上有點差異,因為固定資產好歹還能看得見、摸得著,無形資產就不一樣了,您要是想了,看一眼都難。現在固定資產也不再體現為固定的笨重的東西了,自從取消金額上的限制以后,固定資產也可以是比較輕巧的東西。
4、對于專業術語理解不了嘛?是沒有思考而已,比如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為什么叫權益法呢?就是看人家的所有者權益,利潤啊資本公積啊一變化馬上跟著調整;成本法則是只關注自己的成本,真正裝到自己腰包的股利有多少才是成本的收回,才是投資收益,此外都是虛的,很實際很成本。
5、持有至到期投資核算很有特點,關于他的一切花銷你都想著他能給你帶來回報,就像在追求女孩子,首先你一定要體現出你想跟她過一輩子,你的付出才有可能被資本化,如果你一開始就抱著對待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態度,那對方肯定一點安全感都沒有,你的付出就費用化吧,還想資本化?還想以后有什么回報?癡心妄想。所以持有至到期投資開始的交易費用資本化了,后面的攤銷什么的也就是實際利率攤銷法,因為這個前期付出的費用影響了整個期間的感受,也就是你關心的是不是得到了女孩子的芳心,這個收益核算需要長期來考慮,也就是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以及你初始交易費用如何影響了持有期間的收益。
學習感悟
1、學習是輕松和快樂的。很多人把學習當做一種負擔,其實主要是沒有找到學習的動力。你現在無法預知未來,不過你可以從現在倒退從前,是不是經常有種感覺:要是之前努力學一學XX知識就好了!到工作的時候你才會發現自己當初是如何的不好好學習!所以現在你學到的任何一點知識和理念,都可能對以后的工作起到好的影響。因此就像財管里面的折現觀念一樣,以后幾年或者幾十年的現金全部折現為現在的每個知識點,想想看:學習知識點就跟撿錢一樣,多爽啊!所以自己要給自己找到學習動力;另外一層意思是學習確實是比較有樂趣的,真正深入進去你會發現知識的學習其實就像是一場游戲,你化身為主角,把自己置身于一個個場景中,體驗不同的知識點帶來的不同的樂趣和感受,本身就像是一個愉快之旅。
至于場景的說法,自己要善于營造。比如說會計的學習:像財務經理一樣去思考!比如說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理解,當你把股票、債權劃分為這個類型資產的時候,其實就說明你自己猶豫的心態:不想短線投資,也不想長線持有,那么怎么辦?弄成“可供出售”觀望觀望吧!這種猶豫其實就決定了損益的不確定,那么既然不確定就不能對自己的報表產生負面或者太過于正面的影響,因為負面了可能投資者不滿意,過于正面了又會收到稅務局的關注,因此中間即便有公允價值變動也不能影響損益,于是你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影響所有者權益,就像資產評估增值一樣,增值了是投資者大家的。
2、學習是有規律和方法的。對于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會認同,那么規律和方法究竟是什么呢?不僅僅是應該如何安排時間,也不僅僅是是該如何克服心理障礙,而是整體的一套學習系統,時間和心里障礙都是學習的輔助,你最終還是會面對各個知識點的挑戰,怎么辦?所以最根本的學習方法還是對于各個知識點的思考方式問題。就比如之前提到的交易性金融資產的理解,首先第一個意識就應該考慮到從名字層面去理解,為什么叫做“交易性”?而持有至到期投資又體現了什么意思?其次要深入到業務處理,體會各自不同的處理特點;最后要回歸到名字理解處理的本質,理解各自的實質所在。這是一個發散再回歸的過程,因為知識點之間不是孤立的。
關于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簡單說明如下:比如說交易性金融資產、投資性房地產之間,兩種類型資產之間確實有一定聯系,因為對于公允價值變動的處理是一樣的,但也有差異,首先是交易性金融資產是因為短期出售而影響損益,那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假如是土地使用權很好理解了,就是要增值后轉讓的;至于房產部分,一般出租時間會比較長,那么也就是說持有目的是相對明確的,可以理解為中長線的投資,所以公允價值變動可以影響損益,類似持有至到期投資的處理了。
3、學習需樂于分享和交流。學習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切忌一個人在家閉門造車,一個人啃骨頭!面對難的知識點不要一味地攻克,一味花費時間,多聽課是一方面,另外還要注意多分享和交流。別人都會有一些不一樣的理解方式,所以有了很多順口溜和小技巧,很多學員也會在論壇上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和方法,還是有參考價值的;當然重點呢不在于別人的時間如何安排,而在于對知識點的理解如何有特點。自己有什么難點和困惑也可以求助與論壇,很多學員還是愿意分享自己的小經驗的,所謂幫助別人、方便自己嘛。
分享能給人帶來樂趣,當你發現一個小技巧的時候,第一時間分享給身邊的學友,贏得了大家的認可和支持,這是你繼續發現的動力;而且大家的監督也是你不斷進步和堅持的壓力。所以分享和交流不全是為了學習方法,更是為自己不斷明確以后的學習目標。自己一個人學習總歸是很辛苦的,大家一起學習就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了。所以還是很希望大家經常來論壇交流和成長,期待著每個人都能學習進步。
報考建議
報考的建議上,第一應該考慮自己的專業背景和知識水平,另外需要考慮自己的學習時間,一般來說會計、審計、財管都是需要考前三四個月準備的,而稅法、經濟法和風險管理都是適合考前三個月以內開始學習,另外考慮到各個科目的學習周期,考生需要根據自己的學習時間搭配考試科目。
1、報考一門:會計/財管/稅法。之所以從會計開始,從此開始注會的學習旅程,注意打好基礎,不要只為了60分通過,考慮到會計的重要意義,學習不好同樣會影響到注會整體的學習。當然財管或者稅法的選擇也不錯,這三門都可以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因為審計需要會計基礎、戰略與風險管理需要財管基礎,會計需要稅法基礎,那么開始一定要重視基礎性科目的學習。
2、報考兩門:會計+稅法/財管。今年可以考慮“財管+稅法”的組合,因為教材刪減內容都比較多,可要抓住機會哦。稅法的所得稅學習對于會計的學習很重要;而會計的學習對財管的學習也很重要。不過財管和稅法相比,稅法更合適一些;另外有人建議“會計+審計”的報考,這里不做重點推薦,因為審計學習需要會計基礎,而審計學習周期長很多,所以無形中這個組合時間學習會更長,報考應慎重;當然如果在事務所,可以考慮會計+審計。
3、報考三門:會計+稅法/財管+財管/公司戰略。會計和稅法的學習可以明顯促進財管,所以財管不宜單獨報考,要注意知識體系的內部聯系。財管的學習上位于會計之后,學習周期不是很長。當然如果你選擇了財管,與之搭配的科目也可以是公司扎略與風險管理,看自己喜好而定吧。
4、報考四門:會計+稅法+財管+風險管理。主要考慮的是難度問題,而且也是學習時機的問題。因為風險管理適合在財管之后學習,學習順序上與稅法可以并列,位于會計和財管之后,總體上不是太影響注會的整體安排。
5、報考五門:會計+稅法+財管+風險管理+經濟法。經濟法的特點是適合考前三個月左右開始學習,所以增加經濟法并不會影響大局。學習安排上風險管理可以安排在經濟法之前,也可以并列學習。
6、其他選擇。從稅法、經濟法開始也是一種避重就輕的報考方法,但是也給后面增加了學習任務,因為會計、審計和財管的學習以后會壓力比較大,所以從會計開始學習的方法既能打下注會的堅實基礎,也能夠做好兩年通過的打算,相對來說是比較穩妥的。
時間:2012-06-25 責任編輯:zjjs_cj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