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財務報表中的各種“貓膩”!(實操干貨!)
財報總是表面上看來很美好,但實際深究起來卻并非如此。由于年報中涉及大量經濟、財務、證券、管理知識及很多專業術語,很多投資者在閱讀上市公司年報時,會覺得不少內容晦澀難懂,難以掌握。這里面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秘密?投資者又該如何識別其中的門道,以免被上市公司表面的數據忽悠?
既然我們講的是心理博弈,那么要識別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就先得清楚上市公司造假的“動機”。第一,保殼、避免退市或被ST。公司在“被迫無奈”的情況下往往會通過造假的方式來使得自己“盈利”。第二,再融資圈錢,增發、配股。上市公司的第二個財務報表“造假動機”。第三,騙取銀行貸款。你愿意把錢借給一個存在還不上貸款的企業么?當然不會!第四,大股東或一致行動人、高管、戰略投資者減持。“賣個好價錢”!第五,炒股票,公司配合主力通過操縱股價來獲得收益,而近年來技巧越來越多樣化和隱蔽。高送轉之類配合主力的吸貨或者出貨屢見不鮮。財務報表中如果存在著過多解釋性說明的公司,其管理層就可能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果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除了“標準無保留意見”外),其他審計意見都表明了審計機構對財務報表存在異議或疑義,簡稱“非標”意見,那么投資者就要謹慎關注了。一個健康穩定增長的企業,其收入應主要來自“主營業務收入”,并且連續三年主營業務收入穩定增長。如果收入很大一部分來自臨時的一次性的收入,比如有些公司總是通過出售資產、下屬企業來增加收入,那么公司的可持續性經營能力就值得懷疑。此外,還有一種情況也較常見,那就是靠利息收入支撐整個公司的盈利局面,當然,利息也是公司營業收入和利潤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卻不能很好地反映一家公司的成長性。現金流從某種意義上比收入和利潤更重要,也更真實。賬面收入和利潤的人為操縱較容易,但實打實的現金流大大增加了扭曲業績的難度,并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從這一點上,“現金為王”的說法一點也不為過。投資者在關注利潤表的同時,也應關注現金流量表,如果公司期末的現金流量為負,那么這家公司就往往處于現金短缺的狀態。
時間:2020-03-12 責任編輯:chenzhifen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