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開發區職業中專 薛英
最近幾年,職業中學的學生可以參加高考,升入各高職院校。連續五年,我輔導高三《基礎會計》學科,而我的原始專業是化學,無論學生基礎怎樣,甚至部分學生從未學過會計,只要智力正常就行。我的學生高考成績,滿分150分,平均分130分左右,每年如此。這個成績令每個人滿意。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 教師樹立“終生學習,否則不當教師”觀點。
會計學科,知識更新很快,市場經濟下,新的會計事項不斷出現,國家幾乎每年都出臺一些與財務有關的制度、法規、規章。作為教師,即使在大學里學會計專業,那時所學的知識,已經落后,也需要更新,因此任何教師都必須不斷的學習,別無他路。
《基礎會計》教材,教師要非常熟悉,甚至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每一本教材都有一總的線索,《基礎會計》這門課,貫穿始終的線索是:“原始單據-----記賬憑證-----結賬-----報表”,這就好像一棵大樹的樹干。具體各部分還需要詳細解釋,那就是樹枝和樹葉。有樹干和樹葉的大樹才能夠茁壯成長。另外,這門課的重點、難點,就是記賬憑證,即所說的會計分錄。如果學生能夠很好的掌握該部分內容,其余的知識也就迎刃而解了。
僅僅掌握課本,對于學生是足夠的,但對于教師那是不行的,教師必須學習與《基礎會計》相關的知識,《財務會計》《稅法》《經濟法》《成本會計》《企業財務管理》《審計》等等,還要學習財務會計方面的法律法規《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及各具體會計準則《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企業會計制度》等等。教師講課要站在高高的講臺上,教師的知識臺階也應遠遠高于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教學。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使每一個專業發生巨大的變化,會計與經濟聯系非常緊密,它的變化可想而知了。學生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們精力充沛,具有強烈的求
知欲和好奇心。要當一名好教師,只有不斷的學習。教師的工作很艱苦!
二、 要有創造性的教學方法。
教師的工作,不是寫八股文,生搬硬套。雖說在教學過程中有各種各樣的別人成功的方法、教學模式。如果把別人的東西拿過來就用,不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實際上,評價教師的唯一標準是教學效果,采取何種方法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使全體教師奮斗的目標。
在《基礎會計》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培養各方面的能力,我采取了很多方法,比較常用的有“啟發式談話法”。我把每一節課要講的內容精心設計成幾個大的問題,每個大問題里含有許許多多的小問題,小問題里面又含有許多更小的問題。這些問題借用學生已有知識,一步步學習新知識,問題的邏輯性很強,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大部分問題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范圍內,學生有可能回答出來,但必須動動腦筋,努力思考。這樣整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教師不斷地問問題,學生不停的思考。回答問題時,有時學生齊回答,有時找個走神的學生回答。整個教
學過程,好像是教師和學生對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談話時教學方法。另外教師要注意總結,一節課結束,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每一章講完,總結本章的內容,一本書講完,總結全書的內容。通過總結,使學生所學知識系統化,體系化,很難忘記,這樣做也符合遺忘的規律。實際上,全書學習完畢,每個學生都能夠做到,不看課本的情況下,詳細的描述書中的內容。絕大部分學生,學完會計后,覺得會計很簡單,就那么一些內容,無論考試出什么樣的題目,他們都不怕。
三、 強化練習,學會應用。
會計是一門實用型很強的學科,如果僅僅記住一些理論,不會應用,那可真是書呆子。書是死的,我們必須把他學活。怎么辦呢?根據認識的規律,在認識的過程中,要完成兩次質的飛躍。即從感性知識到理性知識,從理性知識到實際應用。會計的學習和教學必須很好的完成這兩次飛躍。最后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將理論很好的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
我在講解理論的時候,聯系大量的具體的經濟業務,學生很容易理解并記住一些理論知識。但那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學會應用,這也是學習的目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是這樣做的,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基礎會計》的關鍵是做會計分錄,為了讓學生掌握該部分內容。每學一個賬戶,我的腦子里都有相關的經濟業務,我會隨口出一個業務題,讓學生作會計分錄,通過做題,學生會很好的體會該賬戶的用法,借方記什么內容,貸方及什么內容,期末余額在哪一方,表示什么意思。這樣講完所有的賬戶后,學生只是理解了各賬戶。不會具體應用,一些賬戶,學生容易混
淆它們的用法。特別是損益類,學生必須熟記這12 個賬戶。“產品銷售收入,其他業務收入,營業外收入,投資收益”。這4 個賬戶期末轉入本年利潤的貸方。“產品銷售成本,產品銷售費用,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其他業務支出,營業外支出,所得稅”。這8個賬戶期末轉入本年利潤的借方。本年利潤的余額要轉入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年末,將利潤分配個明細賬的余額轉到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中去。講課的過程中可以借用T賬 ,以便于學生理解。僅僅將知識講透、講明白那是不夠的。學生必須學會自己作賬。為了達到此目的,首先分類練習
,主要分下列幾類:籌集資金、生產加工、銷售過程、利潤及分配過程、所有者權益。每一類讓學生做大量的題目,各種各樣。為了節約時間,通常教師讀業務題,同時學生理解分析,然后學生依次按順序站起來回答,因為每個學生必須站起來回答,所以他們不得不努力思考,站起來表現一個最好的自我,整個教學過程很流暢。一節課學生能夠做上幾百個業務題。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必須將知識系統化,給學生某企業一個月的經濟業務,帶領學生作一遍,再給學生另外一個月的經濟業務,讓學生自己做。提醒學生注意,作練習的時候,要考慮該題目考查的知識點,應用那些
知識。這樣反復練習,幾乎每個學生學會了應用該部分內容。考試的時候,很少有學生在業務題上丟分。
四、 指導學生看書,培養自學能力
一個成年人,回首他所學的知識,絕大部分是自己學習,并不是教師交給他的。在學校里,那些自學能力強的學生,往往是出類拔萃的學生。實際上,學校開設的有些課程,專門用來培養學生的能力,特別是自學能力。
任何事情都有其客觀規律,看書更不例外。同樣的教材,學期結束,大部分學生不定時看課本,而且只是看一部分 ,很少有學生系統將課本看一遍,也就很難將所學知識系統化。也有學生讀課本時,只是嘴巴在讀,并沒有動腦想書中的內容。有的學生讀了很多遍,如果不看書,不能說出書中講的內容。更有甚者,看書時,走神,注意力很難集中。教師常說這樣的學生“書在看他,他沒有看書”。針對這種情況,每次讓學生看書時,我都提出一些具體的問題,問題越具體,學生通過看書回答得越準確。因此,看書之前,要帶著問題去看,看書的過程中,要不停地問問為什么。
如果一名教師淡漠名利,專心致力于教學。他的事業將真正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他是綠葉,因為有了綠葉,他的學生-----祖國的花朵才能開得更加嬌艷。在欣賞美麗鮮花的時候,請不要忘記綠葉的貢獻。《基礎會計》有一個概念是“資本”,資本屬于誰,企業就是誰的。市場經濟下,有人提出“人力資本”這個概念,我們教師的工作使人力資本增值,希望有一天中國的人力資本最大,中國將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
以上所言,就是《基礎會計》教學的點滴體會
(感謝 薛英 同志投稿,其他媒體如要引用請與作者本人聯系。歡迎投稿,投稿信箱:tougao@jscj.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