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實施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順應了中國經濟快速市場化和國際化的需要,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為核心,強化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會計信息的理念,首次構建了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國際準則趨同、涵蓋企業各項經濟業務、可獨立實施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由于新會計準則對比原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有很多變化,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對上市公司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乃至會計信息質量會發生重大的影響。
一、基于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新基本會計準則的主要變化
首先,新基本準則總體結構與內容有所變化,強化了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原基本準則為十章,新基本準則為十一章,新增了“會計計量”章;同時,第二章的名稱由“一般原則”變更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突出了財務會計的目標是提供有用的信息。并增加了財務會計的目標,即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尤其是,對原基本準則中的“一般原則”作了較大修改:原準則中規定了12項基本原則,其中包括7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客觀性、相關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時性、配比性、權責性、明晰性)和5個計量和確認基本原則(實際成本計價原則、配比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支出原則及謹慎性原則)。在新基本準則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上,主要表現在對原基本準則的變更、補充和完善方面,強調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弱化了可靠性,從而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
其次,對會計要素的定義作了修改,夯實了會計信息質量的框架基礎。新基本準則強調了資產是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與負債是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增加了資產與負債的確認條件。不過,新基本準則資產的定義與2000年6月國務院發布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中所作的資產定義相比,本質含義沒有變化。新準則指出,所有者權益是指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權益”,并取消了所有者權益的分類。新定義的收入“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并改變了收入的確認條件,由原來的注重形式轉變為注重實質。將費用改為“費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益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強調了費用是日常活動導致的經濟利益的流出。此外,新基本準則增加了利得和損失的概念,從而使利潤的計算公式有所改變。
二、新具體會計準則在保證會計信息質量上的主要表現
其一,“存貨”準則,在存貨管理辦法上,取消了“后進先出”法,一律采用“先進先出”法。新會計準則取消了企業自行選擇計價方式的權利,并規定不允許采用后進先出法結轉存貨成本,從而限制了一部分上市公司利用計價方法調節利潤的可能。其二,“資產減值”準則,規定公司計提的各項減值準備不再允許轉回。現行的會計準則規定,如果固定資產的可收金額大于賬面值,則以前計提的減值準備可以轉回,其他各項減值準備也有相應的轉回規定,這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此次新的會計準則,規定公司計提的各項減值準備將不得再轉回,主要是針對國內很多上市公司利用計提減值準備的調節利潤的行為設定的。從而堵住了有些公司通過計提秘密準備來調節利潤的做法。其三,“固定資產”準則,關于調整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及預計凈殘值與改變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等應當作為會計估計變更,不需要進行追溯調整的規定,明確了公司會計操作,增加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其四,“合并財務報表”準則,明確規定,母公司應對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納入合并范圍。這就改變了原制度中不少例外的情況,使公司無法通過調節合并范圍以達到調節利潤的目的。其五,“財務報表列報”準則,該準則雖然不涉及會計要素的核算,對公司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沒有什么影響,但是,它對現行的財務報告披露要求進行了全面梳理和顯著改進,強調了現金流量表的編制,取消了財務情況說明書,創建了較為完整的財務報告體系,對會計信息披露的時間、空間、范圍、內容等做了全面系統的規定,使公司提供的財務報告更加有利于決策。其六,“套期保值”準則,要求交易性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公允價值變動部分計入損益的規定,將扭轉原本為平衡資產負債頭寸而進行的投資或負債反而扭曲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現象,從而有利于真實反映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結果。(中國經濟時報 劉春暉 2007-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