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一輪寬松浪潮來襲 韓國央行意外宣布降息
本周四,韓國央行宣布下調基準利率25個基點至2.50%,為7個月來首次。至此,該國利率水平已降至2011年以來最低水平。由于此前市場普遍預測該行將維持利率2.75%不變,此舉在令外界倍感意外之余,也再次感受到新一輪寬松浪潮來勢洶洶。在日本央行和美聯儲這兩個“骨灰級”QE玩家的煽動下,最近一個月內,歐洲央行和澳洲聯儲已將基準利率降至紀錄低點,印度央行剛進行了年內第三次降息,波蘭央行跟風而動,泰國政府也正施壓央行降息以抵御外資大舉流入推高泰銖匯率的風險,歐洲央行7日則再放“狠話”:如數據不理想,該行已準備好“再次行動”……分析指出,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大背景下,全球貨幣寬松陣營再添一員,這一方面展現出韓國貨幣當局全力提振經濟的決心,但也給“貨幣戰”的火堆里添了一把干柴。
受金融危機影響,韓國央行曾在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短短4個月內,將基準利率從5.25%下調至2%的歷史低點。但迫于通脹壓力,該行在2010年7月至次年6月間分五次上調利率125個基點至3.25%。隨后的一年,該國貨幣政策進入觀望期,直至2012年7月的再度降息。目前,2.50%的利率處于金融危機后的較低水平,體現了貨幣當局對本國經濟健康狀況的擔憂。
在上述利率決議公布之后不久,韓國央行行長金仲秀發表聲明稱,根據現有信息,央行決策者認為美國經濟持續溫和復蘇,但歐元區經濟活動遲滯的情況有所加劇,同時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經濟指標的改善狀況不及預期,加之日元未來走勢的不確定性,均給韓國經濟帶來下行風險,加之受到地緣政治風險的拖累,預計國內經濟增長仍然乏力,出口疲軟將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與此同時,4月韓國消費者物價漲幅與3月持平,扣除農業和油品價格的核心通脹率也與3月水平相近,物價上漲壓力的緩解為下調基準利率提供了可能。
作為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韓國已經在外部需求萎縮中嘗盡苦頭。2012年,海外運輸量減少了1.3%,為3年以來首次下跌。最新數據也顯示出口形勢依然嚴峻,4月出口同比僅增長了0.4%。與此同時,國內需求也遲遲得不到改善。由于出口和內需雙雙疲軟,韓國政府曾在3月將2013年經濟增長預期從3%降低至2.3%。為提振經濟,就在央行宣布降息的前一天,韓國國會剛表決通過了政府于4月18日提交的一項規模為17.3萬億韓元(約合158.5億美元)的補充預算案,旨在刺激經濟增長和改善民生。據悉,本次追加的預算規模極大,僅次于2009年“超大規模補充預算”的28.4萬億韓元。如果加上政府另外劃撥的2萬億韓元,本次補充預算案的總額高達19.3萬億韓元。
相關分析認為,韓國政府這一系列提振經濟的政策,實際上是在給央行施壓,要求其與政府一道為提振經濟注入動力。然而出于保全央行獨立性的考慮,韓國央行行長金仲秀并不愿意這么做,他曾在公開場合表示當前的貨幣政策已經非常寬松,國內的經濟形勢也沒有那么危急。但他的觀點立即引來財政部長玄旿錫的不滿。玄旿錫近來多次表示,外部環境惡化,尤其是日元走低對于韓國出口形成了很大的威脅。日元走低意味著韓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在下降。從結果來看,央行此次決定降息在很大程度上是迫于政府方面的強大壓力,但似乎也受到了他國競爭性貨幣貶值的“傳染”。
眼下,新一輪貨幣寬松在全球蔓延已是不爭的事實,讓“貨幣戰”再次成為焦點。所謂“貨幣戰”指的是世界主要貿易國家競爭性貶值本幣,以獲得相對優勢的貿易條件,促進出口增長,從而達到促進本國經濟增長、維持出口導向戰略、緩解就業壓力等目的。近期不斷有專家警示,隨著各大央行貨幣寬松步步升級,由此帶來的全球流動性泛濫現象亟待關注。事實上,這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自去年9月,歐、美、日央行決定重啟“印鈔機”的那一刻起,對此的警告之聲便不絕于耳。而作為本輪寬松潮的“始作俑者”,盡管日本央行的激進政策一度引來歐洲多國、韓國、泰國等的強烈抨擊,有些國家的政府官員甚至不惜以發起匯率干預相威脅,然而種種“口頭警告”并沒有起到實際作用。相反,在最近兩次的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上,日本的做法得到了成員國的默許,兩次聯合聲明均未提及此事。當時就有人擔憂,得到了G20“縱容”的日本可以滿懷信心的去“大干一番”了。這或許意味著日本央行會在貨幣政策上越發肆無忌憚,從而引發“貨幣戰”升級。
顯然,作為日元大幅貶值的受害者,韓國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敏感。由于兩國產業結構高度相似,韓國主要出口品,如汽車、石化產品、船舶、半導體和液晶顯示器等,都與日本產品存在激烈的競爭。目前,由于韓國內需本來就萎靡,加之日元貶值提高了日本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優勢,韓國生產商們生存環境有多險惡,可以想象。當然,韓國方面最終還是以降息的做法暫時緩解了燃眉之急,但問題是,韓國央行的政策工具箱是否做好了應對日元進一步貶值的準備。目前看來,通過降低匯率減少日元貶值壓力的做法并不受歡迎,而韓國方面也明確表示過“政府介入匯市不是理想做法”。未來,韓國將以怎樣的姿態應對,值得關注。
時間:2013-05-13 責任編輯:zjjs_cj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