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外貿這張牌:借助改革動力 不搞短期刺激
梳理此次出臺的“國16條”可以發現,我國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整體思路是:堅持深化改革,不搞短期刺激,更注重外貿產業的整體轉型升級
在前4月外貿同比下降3.1%、距7.5%全年目標相差較遠的背景下,國務院最新出臺了16條意見,要求從優化結構、改善環境、政策保障、增強企業競爭力等入手,支持外貿發展、穩定經濟增長。與4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5項舉措相比,此次“國16條”內容更豐富、措施更具體。同時也表明,面對依然存在的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打好外貿這張牌,是決策層當前穩增長、調結構的重要選項。從長期看,推動外貿實現更高水平發展,將有利于中國經濟提質增效、行穩致遠。
今年以來,我國外貿形勢不容樂觀,一季度甚至出現了較大的負增長。對此,有觀點認為:我國正致力將內需打造成經濟主引擎,外貿滑坡很正常,對經濟增長影響不大,可以置之不理。還有觀點認為:前些年我國外貿連續高增長,如今外需潛力已不足,增長空間不大,政府不必大費周章。
對此,《經濟日報》5月7日刊發《穩出口還要出新牌》提出:出口不僅關系大批企業生存發展,而且關系上億人“飯碗”;在過去許多年份,它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快馬”;雖然近些年這批“快馬”變慢了,但“慢馬”也是“馬”,作用依然不可或缺。即便當前我國強調要著力挖掘內需潛力,也只是對“三駕馬車”動力的合理轉換,而非對外貿作用的簡單否定。
從此次出臺的“國16條”可以看出,決策層不僅絲毫沒有放松外貿工作的意圖,而且對其在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充滿期待:一方面,希望外貿能實現更快速度的增長,對抵御當前經濟下行、熨平經濟波動作出更大貢獻;另一方面,希望外貿能實現更高水平的增長,并對經濟結構調整、倒逼深層次改革起到促進作用。
就目前國內外環境而言,雖然實現全年外貿增長目標壓力不小,但若此次出臺的意見能盡快落實,上述雙重任務完全可以實現。
首先,在排除各類非正常因素干擾后,我國進出口形勢正如期改善,未來增長空間依然不小。從出口看,前幾個月之所以加速回落,有去年3月份內地對香港異常貿易墊高基數的影響。如果剔除這種影響,一季度出口就是正增長。就4月份而言,雖然按人民幣計算仍是下滑,但按照美元計算已重現增勢。隨著歐、美、日等主要經濟體形勢向好,以及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經濟企穩,全球經濟復蘇對中國出口的正面效應正在增強。從進口看,今年中央出臺的多項穩增長政策效應正在顯現,多種大宗商品、原材料進口從4月開始走強。特別是《意見》第一條就提出,進一步加強進口。此舉將有利于進口規模的穩定增長。
其次,貿易結構優化的趨勢更加明顯。今年前4個月,一般貿易在外貿總值中的比重繼續明顯高于加工貿易,反映出外貿結構在不斷優化,外貿能力不斷增強,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基礎也更加牢固。在國內區域分布上,中西部地區出口更加活躍,表明這些地區吸納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能力進一步提升,既有利于保持我國優勢出口產品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和競爭力,又進一步完善了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更為重要的是,細細梳理此次出臺的“國16條”,無論是深化外貿管理體制改革、提高貿易便利化,還是支持企業走出去、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機制,都充分表明:我國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整體思路是堅持深化改革、不搞短期刺激,更注重外貿產業的整體轉型升級。這也向市場和企業傳遞出更加明確的信號:今后政府在外貿工作中的重點,是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進一步轉變職能、簡政放權,進一步強化服務、激活市場。而企業則要在良好的外貿環境中,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進一步創新經營模式,加強技術研發,拓展市場空間,提升競爭能力。(經濟日報記者 化 成)
政策保障
創新金融財稅支持
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改善融資服務、加大出口信用保險支持、完善出口退稅政策……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構建起了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政策保障體系。
“財稅政策是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重要政策工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白景明表示,《意見》提出加快出口退稅進度、確保及時足額退稅對于緩解出口企業資金緊張、提高出口效益、保障貿易通暢意義重大。
我國從1985年開始實行出口退稅政策。據統計,2013年,全國出口退稅達10515億元,比上年多退86億元,比上年增長0.8%。今年前4個月,全國共辦理出口退稅3673億元,增長7.9%。
白景明表示,目前我國實行的出口退稅機制是絕大部分由中央負擔、地方只負擔一小部分,但由于出口集中度較高,出現了地方負擔不均衡、部分地區負擔較重的情況。《意見》中提到“加大中央財政對出口退稅負擔較重地區的補助力度”,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有利于保障各地出口退稅的順利實施。
《意見》提出,適時擴大融資租賃貨物出口退稅試點范圍。白景明說,目前我國只在天津東疆保稅港區等地實行了融資租賃貨物出口退稅試點,擴大試點范圍有助于支持更多中國產品尤其是大型設備走向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在實施出口退稅過程中也要堅決遏制騙稅活動猖獗的勢頭。“當前應加大打擊騙退稅力度,以保障稅收公平,維護正常的稅收管理秩序和外貿出口經營秩序。”白景明表示。
《意見》提出,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適應實體經濟發展需要的避險產品,幫助企業有效規避匯率風險,被不少業內專家認為與目前人民幣匯率波動的新趨勢有關。中國銀行戰略發展部副總經理宗良表示,最近幾個月人民幣匯率改變了過去單邊升值的走勢,預計今后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也會成為常態。這樣一來,企業的避險需求會更強,相關產品也會有更大的開發潛力。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表示,外匯管理部門將繼續加快培育和發展外匯市場,進一步豐富交易產品,增加交易主體,改進交易機制,拓展外匯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增加市場的流動性。(經濟日報記者 曾金華 張 忱)
改善環境
減少審批 優化監管
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是改善外貿發展環境、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重要環節。在此次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中,優化監管方式、推動區域通關一體化、加快電子口岸建設、減少行政審批成為重要內容。
當貨物還在漂洋過海時,公共信息平臺已經辦好了通關手續,一旦到達口岸,即可根據二維碼從海量包裹中找出跨境電商的貨物,直接發往買家。
“這一幕在北京已成為現實。”北京海關新聞中心主任馮敬利告訴《經濟日報》記者,隨著北京跨境電子商務公共信息平臺的正式上線,貨物通關時間將由過去動輒一兩個月縮短至兩天左右,貿易便利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率先在上海自貿區啟動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受理試點目前進展順利,此舉不僅優化了口岸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而且減少了進出口貨物在口岸的延誤,直接帶來了貿易成本的下降。
事實上,被認為“單一窗口”雛形的“三個一”試點,早在2012年就在廣東、天津、上海等多個省市展開。“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帶來的貿易便利化,也深受廣大外貿企業歡迎。目前,有關部門已就加強口岸執法合作及推動“單一窗口”建設達成了共識,更多的外貿企業有望從中受益。
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不僅是提升貿易便利化的重要抓手,也是創新監管模式、優化監管效能的突破口。5月14日,海關總署公布方案,明確提出京津冀區域通關一體化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將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外貿發展帶來更多便捷。
取消報關員注冊登記、簡化報關企業注冊登記程序、取消多項加工貿易監管內容……近來一系列簡政放權的舉措,讓眾多外貿企業能夠“輕裝上陣”,投身到國際市場的競爭中去。記者了解到,海關總署還將對113個特殊監管區域進行整合優化,進一步發揮其在連接兩個市場、統籌兩種資源、促進貿易多元化、引導向產業鏈高端延伸等方面的作用。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張廣志表示,海關部門已排查2558份涉及海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梳理出進出口申報管理、加工貿易貨物監管、進出口貨物關稅等85項海關職權。“曬出‘權力清單’,是為了杜絕清單外權力對市場的干預,為外貿穩增長營造良好環境。”
時間:2014-05-16 責任編輯:zjjs_cj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