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對39家房地產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檢查結果表明,房地產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突出,隱瞞利潤和偷漏稅現象較為嚴重。財政部監督檢查局負責人10日表示,對于涉及嚴重違法亂紀的企業,將依法進行處理處罰。
39家房地產企業瞞報利潤近半 個別企業實際利潤高達57%
這位負責人介紹說,為配合國家對房地產行業的宏觀調控,整頓和規范房地產企業會計秩序,財政部自2004年起重點加強對房地產開發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檢查,去年又將房地產開發企業檢查范圍擴大到39家,涉及133個房地產開發項目。檢查既涉及全國性的大型房地產企業,也有區域性中小房地產企業,地域分布上兼顧了東部、中部和西部。
這次檢查發現,被查房地產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較為嚴重,房地產行業利潤相當可觀,但房地產企業普遍存在采取少計收入、多計開發成本等手段隱瞞利潤的情況。39戶企業會計報表反映的平均銷售利潤率為12.22%,實際卻達到26.79%,實際利潤比賬面利潤翻了一倍。
這位負責人指出,被檢查的房地產企業會計信息造假嚴重程度不一,有些企業隱瞞利潤情況非常突出,個別企業實際利潤率甚至達到57%。
企業利益驅動 會計信息造假手段多樣
這位負責人說,房地產企業存在會計信息不真實現象,主要表現在企業資產情況核算不實,尤其是企業利潤核算不實,報表利潤情況和真實利潤情況有出入。例如,資產不實主要表現為房產已銷售卻仍作為存貨核算以及不按規定核算對外投資、無形資產等。收入和利潤不實主要表現為故意少計收入、延遲確認收入、虛列成本等。
同時檢查還發現,部分房地產企業存在較為嚴重的偷漏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問題,少數地區未嚴格執行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預售房款按不低于15%的毛利率征繳企業所得稅的有關規定。此外,個別房地產企業還存在利用“假按揭”、虛構交易辦理貼現等手段騙取銀行信用的嚴重問題。
這位負責人分析說,這些房地產企業之所以對會計信息進行造假,主要是受利益驅動。一方面,房地產企業為偷逃稅收而隱瞞利潤甚至惡意進行會計造假,另一方面,在目前背景下,部分房地產企業也不愿意把自己真實的利潤情況和收支情況反映出來。
此間分析人士指出,房地產企業提供不真實的會計信息,尤其是部分企業通過“假按揭”等方式騙取銀行信用,將加大銀行信用風險。而部分會計師事務所在對房地產企業財務報表審計時,未能嚴格遵循獨立審計準則等執業準則、規則,未能有效發揮注冊會計師審計對房地產企業會計信息的監督作用。
企業會計造假面臨處罰 會計監督力度逐步加大
這位負責人說,財政部采取公告的形式對會計造假企業進行通報。對于檢查出會計信息造假的企業,財政部將對其下達財政監督檢查處理處罰決定,要求企業必須根據檢查結果進行調賬,還原其真實的財務核算情況。涉及偷逃稅收的,必須及時補交稅款。對于故意造假觸犯刑律的,移交有關司法部門處理。
根據公告,財政部還對嚴重違規執業、出具虛假審計報告的會計師事務所依法進行了嚴肅處理。
這位負責人指出,加強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行政監管,是綜合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重要環節。注冊會計師作為會計報表的鑒證者,被譽為“經濟警察”,是確保會計信息真實可靠的一道重要防線。財政部門今后將通過加強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監管,確保注冊會計師獨立、客觀、公正執業,從而促進被審計單位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全面提升整個會計行業的社會誠信。
此外,這位負責人表示,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已經在全國連續進行了八年。今后,財政部將圍繞國家宏觀調控,重點關注涉及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會計信息質量檢查。下一步,房地產企業仍將作為財政部門檢查的重點之一。同時,財政部還將加強與國資委、證監會及其他一些主管部門的協作,形成監管合力,綜合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為會計行業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新華網 韓潔 2006-11-11)
(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