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是以國家利益為導向的主動趨同
我國會計準則改革的主要特點是不斷地與國際會計準則實現趨同,但是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趨同并不是一種盲目的、“我也是(metoo)”模式的被動跟從,而是以國家利益為導向的主動選擇。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間日益增多的貿易、融資、投資等業務活動需要一個統一的商業語言―――國際會計準則。對于我國這樣一個需要通過積極參與全球經濟合作來快速發展經濟的國家而言,主動地向國際會計準則進行趨同,符合我國的國家利益即國家的經濟利益,而這種利益又具體表現為我國的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的利益。
首先,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趨同有助于西方國家給予我國“市場經濟地位”待遇。
眾所周知,“非市場經濟地位”對于我國企業進入西方國家的市場有很大負面的影響。近年來,我國許多企業的商品頻頻遭到西方國家的反傾銷調查并屢遭敗訴,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西方國家不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而2006年會計準則改革已經在許多重大方面與國際會計準則取得了實質性的趨同,今后我國企業在應對反傾銷調查時,其提供的成本數據的真實性也不能被輕易否定了。因此,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趨同對于我國企業的商品出口和外貿活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其次,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趨同有助于我國招商引資工作的順利開展。
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不斷引進國外資本,雖然國外投資者都已經充分認識到了中國市場巨大的商機和盈利潛力,但是仍有一部分投資者采取了謹慎觀望的投資行為,其原因是對我國不成熟的商業環境可能帶來的風險有所顧慮,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國現行的會計規范體系與國際會計準則仍有較大的差異,導致國外投資者無法有效地評估投資企業的真實業績和資金回報情況。而對于已經在我國開展了生產經營業務的外資企業,它們在按照我國會計規范體系編制財務報告的同時,還不得不按照國際會計準則編制另一套財務報告,從而增加了額外的交易費用。
2006年會計準則改革鼓勵我國的企業包括外資企業,適用38項與國際會計準則實現了基本趨同的會計準則,不但能夠降低在華外資企業的會計核算與財務報告方面的交易費用,而且還能夠改善我國吸引外資的商業環境,從而進一步吸引國外投資者增加對華投資。
再次,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趨同有助于我國企業開展境外經營與投融資業務。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我國的經濟不僅要“引進來”,更需要“走出去”,后者既包括我國企業開展境外經營與投資業務,也包括我國企業赴海外證券市場進行籌資。我國企業在開展境外經營與投資業務時,必然要涉及到對經營成果或投資收益情況進行會計核算與財務報告;而赴海外證券市場進行籌資時,則更是必須以國際會計準則或所在地的會計準則進行財務信息披露。
當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時,開展境外經營與投資業務的企業很難對國外經營部分的財務數據進行評價與分析,而赴海外證券市場進行籌資的企業則不得不將按照我國會計準則編制的會計信息再按照國際會計準則進行重新編制。這些不僅增加了企業的會計核算與財務報告方面的費用性支出,而且由于存在著兩套會產生不同結果的會計體系,還會對企業的業績評價、預算管理、投資決策、風險管理、內部控制與治理等活動的順利開展產生負面的影響。例如,由于國內分部的會計信息與國際分部的會計信息之間的不可比性,導致企業無法對國內分部與國外分部的盈利能力進行評價與判斷。
2006年會計準則改革使得我國企業今后遵循的會計規范體系與國際會計準則體系基本趨同,今后我國企業在開展境外經營與投融資業務時,由于“會計語言”產生的“水土不服”的問題將得到有效的解決。因此,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趨同對于我國企業開展境外經營與投融資業務必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趨同能夠使我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獲得更大的利益,因此以國家利益為導向的會計準則改革要求我們主動地參與國際化、選擇國際化。
會計準則的國際化仍然要求兼顧中國國情
盡管我國會計準則改革的總體思路是與國際會計準則實現趨同,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改革是“全盤照抄”。相反,在會計準則國際化趨同的進程中,也必須要兼顧我國的一些特殊國情,因為這是我國特定的商業、法律、稅收等背景所決定的。
在2006年出臺的會計準則系列中,對于關聯方認定、企業合并、資產減值的沖回等方面并沒有完全按照國際會計準則的規定進行處理,而是在考慮到我國的國情采取了不同的核算方法。例如,在關聯方認定方面,如果按照國際會計準則的規定,則所有“國有企業由于同受國家控制因此應當屬于關聯方”。但是,考慮到我國國有企業的絕大部分業務交易都并非關聯交易,所以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并未規定兩個企業僅僅因為是國有企業而構成關聯方關系。
企業會計準則中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規定,是對國際會計準則的一種“實質重于形式”的趨同,其遵循的也是以國家利益為導向的改革思想。在本次會計準則改革中,基本會計準則的總則部分著重強調了會計信息應當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滿足包括投資者和債權人在內的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求,而這與國際會計準則的精神是一致的。正是基于要在實質上而不是文字形式上實現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改革思路,2006年會計準則改革中仍然堅持了上述具有“中國特色”的內容,因為這保證了我國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更具有真實性、更具有有用性。而真實、有用的會計信息有助于提高我國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增強我國企業在市場競爭及全球市場競爭中的活力,因此這種堅持中國特色的會計改革思路也是符合國家利益的。 (中國財經報 作者:耿建新 2006-4-19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
(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