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新階段的如椽巨筆一揮,包括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在內的會計準則體系嘆號般屹立!這是一次化蛹為蝶的蛻變,這是一次登高望遠的審視,這是一次革故鼎新的迸發。會計準則體系的確立,對于優化資源配置,培養自主創新能力,應對金融服務市場開放的挑戰,促進資本市場可持續發展,保護投資者利益以及公眾利益都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會計準則體系的創新之處可謂亮點紛呈,金聲玉振:一是告別了“利潤表觀”的尷尬,確立了“資產負債表觀”,這意味著今后不再單純以“確認利潤,還是不確認利潤”為判斷因子,而是回歸交易或事項的本來面目,衡量企業的業績,更加著眼凈資產的變化,以避免企業片面追求利潤指標;二是在堅持歷史成本為主要計量模式的同時,適當引入公允價值,以便有效地增強會計信息的相關性,為投資者、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提供更加利于其決策的信息;三是在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上,規定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長期股權投資等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后期間不得轉回。這是區別于國際會計準則的實質性差異,將有效地遏制利用“秘密儲備”操縱利潤的情形;四是將無形資產劃分為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開發階段的支出,具備準則規定的條件時,確認為無形資產的價值;五是擴大了關聯方的范圍,但不把同受國家控制的企業視為關聯方,這也是區別于國際會計準則的實質性差異,契合了國有股份居于控制地位的中國特色;六是改變了企業合并的會計處理方法和合并會計報表編制的理論依據,有關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方法,為國際會計準則進一步國際化提供了新鮮的“中國經驗”……
作為會計準則體系基石的基本準則更集中體現了創新精神,與其說基本準則是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概念框架”的演變,毋寧說是國際趨同基礎上的“中國創造”!與傳統會計觀念不同的是,基本準則不只著眼歷史,更著眼未來――增設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不只著眼可靠性,更著眼相關性――為投資者、債權人和社會公眾提供更加有用的會計信息;不只著眼確認與計量,更著眼透明披露――強調財務會計報告的地位和作用,以消除信息不對稱給財務報表使用者造成的誤導。由此,我們將作別工業時代的會計形態,迎來信息時代的會計新天地。
毛澤東曾指出,“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會計準則體系在自主創新戰略思想的指引下,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歷史征程中,創造性地解決了“橋”和“船”的問題,被國際組織譽為“轉型國家會計改革的典范”。
生生不息的創新精神,照亮了會計準則體系;會計準則體系建設的成就,堪稱創新精神的最好注腳。(中國財經報 張連起 2007-2-16)
(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