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局要求新報項目提交自查報告
在5月31日自查報告截至日,短短一周里,多達75家企業終止審查。其中,擬登陸主板、中小板的申報企業多達51家,占比將近七成。
特別是,農業和消費類申報企業均出現了大比例撤回上市申請的情形。如在上周終止上市的涉農企業中,就包括了江西萬年鑫星農牧、上海奕方農業科技、湖北銀豐棉花、內蒙古塞飛亞農業科技、福建連城蘭花和安徽皖墾種業等6家涉農企業。另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申請終止審查的涉農企業已近30家。
“涉農企業我們是不會再去碰了。因它容易造假,而且造假成本也很低。”上述資深券商投行人士坦言。
與此同時,從3月31日IPO申報企業自查截至日以后,新報會項目數量也出現銳減。證監會數據表明,自二季度以來至今,進入初審階段的新報會企業數量僅44家。而去年同期新增報會企業數量已近百家,達99家。相比之下,今年二季度以來,新報會企業數量較去年同期銳減超過125%。
證監局要求新報項目提交自查報告
對此,前述資深券商投行人士告訴記者,新報會項目數量銳減的根本原因在于,在證監會嚴打IPO造假的高壓態勢下,部分項目財務狀況因經不起財務核查,要么選擇撤回材料,終止上市;要么把報告期往后延期,等到規范程度符合條件時再上報。
“在財務核查前,一般行業潛規則就是,在三年財務報表的報告期內,第一年的財務報告有些問題可以容忍,第二年財務報告則要求基本規范即可,第三年規范程度最高。但在現在高壓線下,這樣做肯定是行不通。因此,申報期要往后延。”該人士表示。
該人士認為,此次證監會進行財務核查的目的就是希望有問題企業可知難而退,主動撤材料。如果有企業抱僥幸心理硬沖可以,不過一旦發現再有造假行為,監管層將會從嚴、從重按上限處罰。因此,誰也不想冒險嘗這個險。
此外,雖然從法律層面上講,新報會企業并不需遞交自查報告,但在實際操作時,大多數地方證監局對此已有工作指引,也導致保薦機構和會計師工作量大增,使項目報會時間大大延后。
“據我們了解,像江蘇、浙江等部分地方證監局實際操作時,會有相關工作指引,要求保薦機構提交輔導報告材料時填寫40-50張相關表格,基本涵蓋了所有財務自查內容。”6月3日,另一位券商保代對本報記者表示。
“同樣,我們也從安徽證監局得到消息,該局要求保薦機構出具輔導驗收報告時,另附上保薦機構自查報告書。”上述資深券商投行人士也稱。“雖然該報告暫不作為申報材料的必備要件,但估計全國其他地方證監局很快也會鋪開。”
此前,保薦機構在第一階段上市前輔導過程中,企業完成改制且輔導審計完成后,就要向地方證監局報備,地方證監局在完成對企業的現場評估考核后起草輔導驗收報告,并提交證監會發行部;待證監會收到報告后,才可以進行IPO材料的申報,并由證監會出具正式的IPO受理函。
“目前在IPO新報會項目完成輔導驗收時,我們已被要求應按照財務自查報告核查重點逐條對照,查實情講真話。”上述資深券商投行人士表示。“不過具體到每家地方證監局時,還是稍有區別。比如,江蘇證監局在進行輔導驗收時,除了要求提交財務自查報告以外,也要一并準備好財務核查底稿。但福建證監局在提交財務自查報告時,并不需要自查組人員、保薦機構內核負責人、證券公司法定代表人簽字蓋章。”
中小板成造假重災區
值得一提的是,一個突出的現象在于,從證監會今年以來披露的IPO公司財務造假情況來看,中小企業板公司已成為了造假重災區。
從天能科技到天豐節能莫不如此。5月31日,證監會已對外公布了對天能科技的處罰措施。同樣,因天豐節能IPO申報材料涉嫌財務違規,證監會稽查部門也已介入調查。
此外,本報記者從權威人士處還獲悉,證監會對首批抽查的30家IPO申報企業調查結果表明,還有個別中小企業板申報企業以身試法,企圖蒙混過關。
對此,前述資深券商投行人士并不感到奇怪。“從上市門檻來看,創業板上市條件明顯要低于中小企業板,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創業板上市難度更大。一方面,創業板上市有成長性的要求,必須保持業績增長,業績下降就得撤材料;另一方面,對創業板審核的要求在財務核查之前就比中小板更高、更細致。中小板申報后的反饋意見一般在20至30條,而創業板反饋意見至少在60條以上,多的達100多條。”
此前,創業板處長每次在保薦代表人培訓會上講話時,都會要求對不符合“常情、常理、常態”的事項嚴重關注,追根到底。因此,一些有問題的擬上市企業為了逃避創業板的嚴格審查,都直奔中小企業板而來。
同樣,從保薦機構的保薦傾向來看,投行也建議達到上市條件的擬上市企業如果能報中小企業板的盡量不要申報創業板。
上述人士還稱,“從某種程度來說,在財務核查前對創業板申報企業的審核,就是恨不得要求公司將其會計憑證和賬冊翻個底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