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先股試點可先于IPO改革
上述市場預期,是基于已有的監管層表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先是在7月中旬的新聞通氣會上稱,支持破凈的大盤藍籌上市公司回購普通股的同時發行優先股。接著,證監會在答復全國人大代表的建議中指出,建立優先股制度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開展試點的基本條件已具備。此后,證監會發言人又表示,證監會正在研究制定優先股試點的相關文件,將盡快發布實施,并明確指出“優先股沒有行業限制,不局限于銀行”。
對此,市場各方基本形成共識:推出優先股是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重要一步。盡管優先股的推出不會使股市弊病皆“藥到病除”,也并非對所有公司都是“靈丹妙藥”,且不是所有公司都只欠政策的“東風”,但其試點破題將是證券市場改革的重大突破。既然優先股是個有用的工具,國內資本市場缺少這個層次,盡早補上肯定是好事。特別是對擴容與解禁減持十分敏感的A股市場來說,適當的優先股制度可在一定程度緩解投資者的顧慮。
深化與加快改革才能造就證券市場發展的美好前途,改革不能裹足不前,而應乘風破浪,需要有更大的作為。當前投資者期待乘十八屆三中全會舉行的東風進一步推進證券市場的改革,優先股試點非常有必要盡快推出。監管層已多次表示,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將不是簡單的IPO重啟,必須對過去IPO的辦法進行較大的改革,最大限度地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顯然,定位于較大力度的IPO改革,不僅僅是對具體操作環節的技術性調整,還有必要與優先股試點等重大改革舉措相配套。
若優先股試點改革的征求意見先于IPO改革方案出臺,對促成IPO改革的平穩實施較為有利。29日有媒體報道稱,銀行、電力、能源等行業均有企業醞釀推出優先股,且“規模都不小”,其中銀行、電力等行業有望率先試水。受此消息刺激,盡管當日題材股大跌導致滬深股市大幅震蕩,創業板一度跌幅超過5%,但金融、電力是少數穩步上漲的板塊之一,還使得上證50指數收盤上漲1.43%。其中,銀行股的反彈力度強勁,平安銀行盤中最高漲幅達9.67%,收盤上漲7.54%;浦發銀行、華夏銀行、興業銀行等盤中均一度漲幅超過4%;五大國有銀行股收盤均上漲。率先披露三季報的平安銀行、建設銀行、光大銀行等取得10%以上的業績同比增幅,表現好于市場預期,若加上優先股試點的利好相助,對促成銀行股反彈較為有利。較之采取匯金增持部分金融股的方式來為IPO改革“保駕護航”,優先股試點破題的受益面更大,利好作用也更顯著。
市場期待優先股試點與IPO改革同步推進,使前者成為給后者分流壓力的手段之一,并提高公司治理的質量。其實,優先股試點可以存量與增量同時實施,尤其積極鼓勵符合條件的藍籌股公司把部分存量的普通股轉化為優先股。
優先股試點條件不是所有行業與公司都具備,據稱,現在籌備發行優先股的企業幾乎清一色都是大盤藍籌。在此情況下,推進存量部分的轉化,比單純推動增量部分發行優先股有更大的適用范圍。盡管存量股轉化為優先股涉及利益平衡與協調問題,但目前破凈、破發的較低股價,正是藍籌公司回購普通股并發行優先股的好時機。把部分存量股份轉為優先股,本身是公司穩定股價的一種手段。而且,由于其不同時進行募資擴容,比增量部分發行優先股,對市場更具利好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