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切換理念擁抱IPO
投行這種既喜且憂的心態,在對待是否搶食IPO重啟“頭啖湯”的問題上一覽無余。
由于IPO重啟已進入倒計時階段,83家已過會企業被要求在本周內上報新股發行計劃。對“上市頭班車”,部分低調保守的投行持謹慎態度,積極備戰的保薦機構則表示,希望能搶先登陸。
多家項目已過會的投行人士表示,目前已啟動準備工作,當下工作重心落在發行計劃的初步方案上。北京一家大型上市券商人士明確告訴記者,發行人希望越早發越好,暫定12月底前補充材料并上報。重要方案如誰來轉讓老股等已初步談攏,剩下就看會計師是否“給力”。在他們看來,早發更優。“市場對首批掛牌企業關注度高,發行將更加順暢、費效比更高。”
相比而言,部分投行的態度沒有那么樂觀,某大型上市券商董事副總經理的觀點就頗具代表性。他認為IPO開閘已明確,就算趕在明年1月掛牌,收入也不會計入2013年的會計年度。第一批還是第二批,并沒有本質不同。相反,如果緩一緩并留在第二批上市,可吸取1月掛牌企業的上市經驗,時間安排也能更加合理、準備工作更加到位、信息披露更加充分。此外,監管部門也強調不準為趕時間犧牲信息準確性。
出于對時間緊迫、規則變化大、示范效應、媒體關注度高等諸多考慮,部分已經過會的多家上市公司及中介機構對首批掛牌態度遲疑。
投行的這種猶豫,折射出IPO新規的“威力”:核準制逐步過渡到注冊制,中介機構較前將承擔更多的責任。“我們壓力非常大”,北京一家券商的保薦人向記者訴苦,“從長遠看,新辦法對投資者肯定是更有利的,但對我們投行來說,并不是簡單的利好,其中的責任相比以往感覺大了許多,申報材料、定價、盈利預測等方方面面,遭遇處罰的可能性也大了許多,跟預期比還是有落差的。”
這種落差,也源于證監會一段時間“鐵腕監管”的威懾作用。今年以來,以光大證券(601788)為代表的券商違規事件多次遭遇證監會處罰,在券商看來,這也預示證監會在IPO重啟后的監管職能必定會加強并落到實處。“前車之鑒就在眼前,不敢存在僥幸心理。”一位投行人士向記者表示,“我們得適應這種變化,如果對新股發行操之過急,忙中出錯反而過猶不及,再說新規還有一些操作性的問題仍需要進一步解釋和研究,我們更傾向于穩妥推進。”
一葉知秋。吃不吃IPO重啟的“頭啖湯”,背后是對新規新政的不同理解,是市場化浪潮下監管邏輯的現實投射。投行轉變,正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