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重啟小投行搶跑大券商慎對
【導讀】久旱逢甘霖。經歷了史上最長時間的IPO暫停,除了焦灼等待的擬上市企業,IPO“產業鏈”上的中介機構們,無疑是最為焦急的群體,如今IPO閘門重啟,券商投行、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相關中介機構們目前的生存狀態如何,他們有著怎樣的想法,同樣值得關注。
“兩批公司接連拿到批文,IPO開閘已進入到‘點爐’預熱階段,這回投行終于可以‘活’過來了!”一位在去年8月剛剛轉行自己做生意的券商投行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感慨道。
但多位受訪的券商投行人士亦向記者坦言,此次IPO重啟,盡管給投行帶來了久旱逢雨的欣喜,但時過境遷,無論是人員心態還是行業狀況,短時間內都不能說又迎來“春天”。
突然開閘投行有點忙
辭舊迎新之際,閉關了14個月之久的A股IPO宣布開閘。繼2013年12月30日夜間,首批5家公司獲得了新股發行批文之后,次日,又有6家公司宣布拿到“準生證”。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這兩批企業只是此次IPO大軍的先頭小部隊,截至目前,封卷的企業并不止這11家。有接近監管層的消息人士透露,從這11家企業拿到批文的時間看,證監會正在踐行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方向,嘗試著放松對企業發行節奏的控制。
“若市場無大的意外,預計近期還會有一些符合條件的已過會企業將拿到批文,至本月底,拿到批文的企業或將達到50家左右”,該消息人士表示。
1月2日,正在北京忙于IPO項目批文的券商投行馬靜(化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她和兩位同事正處于高度忙碌的狀態,與預審員溝通,上報材料等。
她說:“目前,監管層發放批文的關鍵在于發行方案是否能夠滿足和體現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新要求,但由于沒有先例,很多券商及投行人員仍在探索的迷茫中。”
根據滬深交易所公開信息及新股首發的相關要求和慣例,1月中旬,這批新股將啟動申購,最快在兩周之內,即春節前,便可完成掛牌上市。
目前來看,無論是擬上市企業還是券商投行等中介機構,搶拿批文、搶先發行上市的欲望都十分強烈,一方面是期待已久;另一方面是擔憂“夜長夢多”,政策和市場層面再發生什么變化。
“這也使得投行人員的工作效率要求一下子提高了很多”,馬靜說,雖然早就翹首以盼IPO開閘,之前也做了不少準備,但2013年最后兩天突然啟動,還是感到有些“突然襲擊”。
開閘后各種糾結擔憂
據前述投行人士介紹,2013年12月30日下午,監管部門召集一些已過會企業的投行開會,會上,監管層表示,如果擬上市公司已準備充分,且能在次日發布IPO公告,當晚便可拿到批文,如果來不及公告,就推遲一兩天。
結果,有投行在與公司及發行人溝通后,多表示趕早不趕晚,部分小型券商,由于內部機制靈活,馬上就采取了行動。
第一批拿到批文的5家企業,投行機構基本都是小型券商,第二批才加進了中金和海通證券。
對此,上海某券商投行業務部負責人解釋說,他們公司也有項目封卷,但沒敢輕易搶首批,除了公司內部需要走流程,時間上趕不及之外,更重要的是想再謹慎一些。
此外,該負責人還表示,大投行普遍行動遲緩,與投行人手不夠也有一定關系。IPO暫停一年有余,投行人員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幾乎都轉而專注于再融資、重組并購、新三板等其他類項目。
現在IPO突然開閘,但這些短周期的項目卻正在進行當中,投行人員一時難以分身,據悉,有的項目組負責人目前只好讓手下和實習生先盯著IPO項目的最新進展,并準備可能上報的財務資料。
收費降低重視度減弱
有機構預計,根據83家目前已過會企業此前公布的資料,它們上市發行有望給投行帶來24億元左右的承銷收入。
不過,上述提到的券商投行業務部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批申請IPO的企業,承銷費用較2010年時已大幅下降,一般在計劃融資金額的2%-3%,以前,創業板承銷費占比可達6%左右,中小板和主板也能達到3%以上。若再將IPO項目培育期2-3年,此輪IPO暫停了一年多的時間成本計算在內,券商投行的收入要大打折扣。
此次監管部門對于超募嚴格遏制,也是打擊券商投行“暴利”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相較于擬上市企業面對IPO開閘的高度興奮,盡管中介機構也很高興,尤其對于小券商的投行人員來說,經過了漫長的等待,終于拿到批文,獲得了收入,著實值得舉杯相慶,但大型券商的投行人員還是要冷靜得多。
海通證券一位保代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現在對IPO項目已不再像以前那樣熱衷,甚至不愿意做這類項目。盡管收費多,但是周期長、浪費人手多,關鍵是責任太大,隨著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深入,IPO項目審核愈加嚴格,投行等中介機構的壓力越來越大。
他說,未來新股發行向注冊制發展,券商在項目選擇上,看中的不再是數量,而是質量,投行人員的工作越來越難做。
“心態變了,更愿意做再融資和重組項目,只要3-4個人就可以完成,審批速度很快,即使是借殼項目,要求等同于IPO,比一般重組并購嚴格,但畢竟是重組委審核,節奏要快一些,除了審批節奏外,監管層去年發文鼓勵重組并購,這類項目也更好找。”
不過,也有券商人士指出,對于IPO項目,券商投行還是會重點去做,未來仍會是投行的主要收入來源。廣發證券的一位資深投行昨日表示,估計小型券商在IPO開閘之后,應該不會再變相裁員或減少投行的收入,有的反而需要補充新人,強化內部審核和后續項目。
據悉,在IPO停發的一年多時間里,不少中小投行將資源重心轉移,后續儲備項目已面臨斷糧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