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減少煤炭用量或提早達到排放峰值
6月10日,兩家國際環保組織發布研究報告,提出中國未來5-15年的控煤目標,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巴黎氣候大會倒計時還有不到5個月,由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聯合發起的“中國控煤項目”在京發布報告指出,為應對氣候變化,推動中國碳排放在 2030年左右盡早達到峰值,中國煤炭年消費量到2020年應控制在40億噸以下,到2030年下降至35億噸以下。
根據國家統計局2月份公布的數據,2014年中國煤炭消費量約為35.1億噸,煤炭消費總量出現本世紀首次同比下降。但這個消費量依然超過全球的50%。在中國的一次能源結構中,煤炭所占比重最高,超過60%。
新發布的研究報告題為《碳排放控制與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的約束及相互影響》和《省域溫室氣體總量控制與煤炭總量控制相互作用分析》,由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合作中心撰寫完成。
從實現全球 2°C升溫控制目標出發,報告在假設2100年前全球人年均碳排放相等的基礎上,對中國可能面臨的碳排放空間約束進行了研究。
報告認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應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在2050年回落到2010年左右的排放水平。
如果分地區看,碳排放試點地區在 2020 年前后基本達到峰值后開始下降,東中部發達地區在 2020 年后碳排放不再增長,到 2025 年基本達到峰值。中西部中等發達地區在 2015 年到 2020 年間將經歷碳排放快速增長期,在 2020 年后排放量增長有放緩趨勢,到 2025 年達到平臺期,在 2030 年后碳排放開始下降。西部欠發達地區由 于發展相對落后,2025 年后開始受到更強的碳強度約束。
報告還對比了不同預測情景將帶來的溫室氣體減排量和社會經濟效益影響。NRDC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高級顧問楊富強說:“煤炭消費控制除帶來溫室氣體和黑碳的減排效益遠不止于減少氣候變化的影響,還包括巨大的健康效益,顯著減少霧霾天氣,減少塵肺病等職業病的發生,保護水資源及生態系統,這對于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樣有著不可估量的巨大效益。”
早在2009年,各國政府和科學家就已達成共識,為避免高溫熱浪、風暴潮、干旱、暴雨等極端氣候災難的頻發,全球溫度相對于工業化前溫度的升幅須控制在2℃以內。若要實現2℃臨界目標,全球剩余碳排放空間已十分有限。
中國本身也是受到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的國家。國家氣象局觀測,1961年到2010年,中國地表平均溫度、平均最高和最低溫度均呈現較為明顯的上升趨勢。有 “亞洲水塔”之稱的青藏高原地區, 85%至90%的冰川均出現萎縮。受到海平面升高等因素影響,長江三角洲地區出現海水入侵現象并威脅到流域內居民的生產生活。另外,一些極端的天氣災害也給氣候脆弱地區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2013 年,中國人均碳排放不僅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更是超過了歐盟的平均水平。發布在《自然地球科學》的論文《持續增長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對達成氣候造成影響》相關數據顯示,2013 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再創歷史新高,達到361億噸左右,其中中國排放100億噸,占全球總排放量的 28%。
就在2天前,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的碳排放極有可能在10年內開始下降,并在2025年達到峰值,這比《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提到的2030年預期要早5年。國際能源署發現,主要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全球排放量在2014年沒有增加,英國《金融時報》對此評論說,這主要歸功于中國,中國減少了煤炭的使用量——這是碳排放的最大來源之一,并增加了水電、風能和太陽能的發電裝機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