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前瞻之財稅篇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年不止一次提到,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深化財政、金融、價格、企業等領域改革。
在專家學者視野內,財稅改革涉及中央地方事權、財力等的方方面面及兩者關系;民眾的關注點則不同,居于首要位置的是預算編制及其公開透明、接受監督,其次才是重新確立中央與地方事權財力,個人所得稅家庭綜合征收,地方債務分類管理等。
1994年以來的分稅制改革,確定了中國財政體制的整體框架,支撐了市場經濟發展。分稅制財政體制主要涉及三大部分,事權劃分、收入劃分和支出及轉移支付。由于改革并不徹底,省以下未真正落實分稅制,后續調整主要針對增量,現實中積累不少矛盾,例如,政府間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不清,地方政府財力與事權脫節,收支結構不合理,轉移支付制度復雜低效,造成地方政府過度依賴土地財政等。
關于財稅體制改革,一些智囊機構建言,在保證中央財力的前提下,優先調整事權,對事權進行分類歸位、有序上移,以事權合理劃分重新確定財力配置,優化轉移支付制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的“383方案”對財稅改革建議,以優先調整事權、帶動財力重新配置為重點,啟動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應在維持宏觀稅負和中央財力集中度基本穩定的前提下,以中央政府上劃部分事權建立“國民基礎社會保障包”為突破口,深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優化收支結構,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增強中長期財政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國研中心課題組提出,將基礎養老金、司法體系、食品藥品安全、邊防、海域、跨地區流域管理等劃為中央事權。按事權優先原則,進一步調整優化稅收劃分和轉移支付制度。
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具體稅種的改革,最有可能涉及營改增、個人所得稅調整、擴大房地產稅改革范圍三方面。
營改增下一步的改革模式不再是地區試點,而是分行業在全國推開,成熟一個行業推進一個行業。按照時間表,財稅部門將爭取2015年全面完成營改增。
今年4月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和國稅總局局長王軍共同接受采訪曾表示,把鐵路運輸和郵電通信兩個行業及時納入改革,營改增抵扣鏈條會更加完整。財政部和稅務總局正在為盡快出臺方案做準備,能多快就多快,力爭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出臺方案。
9月初樓繼偉在接受官方媒體采訪時表示,下一步改革個稅的方向是由目前的分類稅制轉向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稅制,在對部分所得項目實行綜合計稅的同時,會將納稅人家庭負擔,如贍養人口、按揭貸款等情況計入抵扣因素,更體現稅收公平。改革進程要視完善立法和加強征管能力情況而定。
房地產稅改革一直是社會關注熱點。國家稅務總局科研所近期在一份報告中建議,可以在上海、重慶兩地改革試點的基礎上,結合房產稅模擬評估空轉試點的經驗,逐步實現保有環節不動產稅的全面征收。
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提出,以稅制改革為配合,積極完善以稅種配置為主的各級收入劃分制度。大力推進資源稅改革,將從價計征機制覆蓋到煤炭;積極擴大房地產稅改革試點范圍。擴大消費稅征收范圍,調整部分稅目的消費稅征收環節,將部分消費稅稅目收入劃歸地方。將車輛購置稅歸為地方收入。將增值稅中央增收部分,作為中央增加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的來源。
今年8月開始的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首次涉及五級政府。其中,地方政府性債務底數不清、風險不明,審計結果牽動各界神經。樓繼偉此前曾提出,切實采取措施堅決制止地方政府及所屬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融資平臺公司違法擔保承諾或違規融資行為。健全債權債務人對賬機制,推進政府會計改革,加快建立政府財務報告制度,全面動態監控地方政府性債務情況。
他還提出思路,完善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預警機制,加強高風險地區債務管理,嚴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債務。逐步將地方政府債務分類納入財政預算管理,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以防范財政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