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蕓:稅費并存造成企業負擔過重
挽救經濟的方法很多,然而,在諸多舉措中,減稅或許是挽救經濟的治本之策。本期沙龍邀請天和經濟研究所專委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專家組組長、研究員倪紅日;天和經濟研究所專委會委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稅收研究所執行所長、中國注冊稅務師協會常務理事丁蕓,就減稅能否拯救中國經濟這一熱點話題進行深入剖析。
丁蕓老師講,說起企業負擔稅收是一個方面,行政性收費,稅費并存造成企業負擔要注意。除了稅以外還有費,而規范的收費,更進一步的使我們很多政策出臺,很多制度出臺,但一定要考慮它的整體化,它的目標體系要合理。不能出一點問題就出一個政策,出一點問題就出一個制度,這樣會使企業一是造成不必要的成本,還有一個我覺得需要說一下,我們的中小企業占的比重非常大,但是他們在財務管理,一個從理念上,在管理這方面特別亟待重視人才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因為我們調研了一些小微企業,政策挺好的,6萬提高到10萬,稅負減一半,這個數是某地區的,20%、30%的人不去享受這個政策,有多種原因。第一種原因,根本沒有錢做會計,代理記賬怎么簡便怎么來,還給你申報優惠,這做不到;再有一類,自己記,由于小微企業是資產負債表有一個約定,雇人都有一些標準,但是水平比較低,算起來不準確,不符合我們那個標準。舉一個例子,對征20%所得稅的企業這么約定的,比如說總資產3000萬以下,員工100人以下,還有一個資產1000萬以下,其他企業,員工80人,可是他的資產負債表就1010,政策套不上,這是第三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有些企業認為減這點稅,在稅務部門嚴加檢查,再把別的方面的問題抖出來了怎么辦?干脆就放棄了。
現實當中,我們的企業第一要肩負,除了稅還有費,不能亂收費造成企業的混亂。企業自身,中小企業要不斷的提升它的管理,其實包括法國最早實行增值稅,現在還有很多小規模納稅人,這是很正常的,但是它的管理并不是小就亂,還應當有這種意識。還有一個,在老百姓當中稅和費的觀點,他認為只要政府拿錢來,他就覺得負擔特別重,應該盡量把不合理的費取消了,別給中小企業造成那么大的負擔。
我們就環境問題曾經做調研,西北地區的一個省份召開座談會,其中有新能源企業,有污染企業,還有發改委各部門,大家討論“環境稅開不開征”的問題,如果征會怎么樣,新能源企業直接說,必須得征,征的企業加大這些污染企業的成本我們才有市場,我們的產品供應以及我們的成本才能得到補償。污染企業就說了,還是原來好,收費有商量,稅可就不行了。收費,我覺得你違反幾條規定罰你多少,因為我沒有具體問罰他什么了,還可能有一定的,不像稅法,個人所得稅,我到企業去檢查你個人所得稅,你發現有問題了,有一些序列成本,假名,稅法就規定了,應納稅款50%的稅款,這是比較明確的,下一步包括減稅也好,政策一定要從頂層設計,不能頭疼醫頭,腳痛醫腳,我們要大力的宣傳讓老百姓知道有什么優惠政策,讓它成一個體系。
特別重要的是我們要加快這個速度,大家認為環境稅一征天就藍了,霧霾就沒有了,肯定不是,我們先把費改成稅,原來的收費改成稅這個不斷的調研設計,和環保各個部門,包括這次環境法的討論,大家的意見當中都談到了肯定要加快這一塊,把一些不合理的收費,因為在老百姓,企業來看,你從我這兒拿錢了,確實造成我們的利潤減少了,要營造這種環境。稅制改革這塊還要考慮順應整個企業的成長規律,像咱們有些稅制設計比如說流轉環境偏重一些,保有含量負擔偏輕一些,把它作為系統工程,改革這么多年,我們的改革已經到了深水區,這個時候我們的稅制改革應當力求充分的論證,聽取方方面面的意見,借鑒國外經驗,使它盡量能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