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提供新機遇 蘇企“走出去”加速向藍海挺進
28日,以“聚焦一帶一路,展示江海風采”為主題的2015中國南通江海國際博覽會開幕。引人關注的是,包括東盟前副秘書長、東盟國家駐華使節、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等高官在內的50多名“海上絲路”風云人物會后專門聚會一處,共商雙向對接事宜。其間,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與南通市政府簽訂《中國-東盟建筑行業合作委員會籌備備忘錄》。
南通與東盟簽定的最新合作協議,只是江蘇各地頻繁深度對接東盟的一個縮影。揚帆“海上絲路”,處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點上江蘇,正在加速向藍海挺進。
5000億蛋糕
“第一市場”凸顯第一機遇
“5000多億美元的貿易,1000多億美元的雙向投資,正成為中國企業境外投資第一大市場和雙邊最大貿易伙伴之一的東盟,機遇多多,讓人沒法不心動!”懇談會上,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執行理事長許寧寧透露,“海上絲路”涉及的東盟10國,與我國經貿往來持續升溫。據預測,到2020年,雙方雙邊貿易將突破一萬億美元,雙向投資超過1500億美元。
“江蘇不僅經濟發達,且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點,與東盟合作前景十分廣闊。”受聘擔任南通市政府東盟商務高級顧問的東盟前副秘書長、中國-東盟商務協會主席普斯巴納丹,說到江蘇和東盟的關系時一連用了幾個“熱”:在“海上絲路”,江蘇和東盟間的貿易航線越來越熱;在東盟,遍地都能看到江蘇建筑企業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在江蘇,東盟投資熱情越來越高……
許寧寧說,隨著中國打造“海上絲路”重大戰略舉措密集展開,給東盟與包括江蘇在內的中國各地合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基礎,為實力強大的江蘇建筑鐵軍提供了更多的參與機會。同時,‘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數國家資源豐富,處于工業化初期,為江蘇加快制造業優勢產能轉移提供了更多空間。”
對此,南通市市長張國華深表贊同,“現在,東盟已成為南通境外投資的第一大目的地和最重要的貿易伙伴。”目前,南通對東盟投資項目52個,協議投資10.36億美元,占南通境外投資總額的49.6%,占江蘇省對東盟投資額的30%以上。
創新轉型
換個腳步走向東盟
“眼下確實是企業‘走出去’的最好機遇,但不能盲目跟風,必須創新轉型。”南通盟生鞋業有限公司海外事業部周揚介紹,該企業選擇到緬甸投資辦廠,今年初一下子獲得日本知名家居銷售企業優衣庫400萬雙家居鞋的大訂單。
換個步伐走出去,蘇企為全國探路。目前,江蘇-東盟雙方合作領域正從傳統勞務輸出和簡單貿易向工程承包、項目投資、園區開發等新興領域拓展。
如皋雙馬化工在印尼東加里曼丹島投資2.5億美元,興建面積20萬公頃的種植園,建設集木材開發、農業種植等于一體的產業集聚區。目前,已有10多家企業進駐園區,成為江蘇首家省級境外產業集聚區。而由無錫紅豆、光明等4家民營企業聯合創建的跨國經濟特區——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如今已有中、日、法、美等國81家企業入駐,其中58家投產運營。
“揚帆海上絲路,必須緊跟時代潮流,主動變換腳步。”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要堅持把改革創新貫穿于參與“一帶一路”的各領域各環節,積極探索對外經濟合作的新途徑、新機制,努力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新經驗。我省下一步將沿著“一帶一路”換個腳步“走出去”。其重點放在調頻換擋上,引導“走出去”從做生意向做產業、做投資、做園區轉型。
創新引領,
推動“走出去”步入藍海
“開辟海上絲路新航線,亟需各級政府主動設置‘航標燈’,為往來船隊把好舵、導好航,引導‘走出去’步入藍海。”許寧寧認為,江蘇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點,江蘇應該先期謀劃如何把“交匯點”打造成創新“走出去”的“制高點”,為全國對接 “一帶一路”領跑導航。
記者注意到,與專家建議不謀而合的是,我省在這方面早已邁出探路步伐。
去年底,省政府印發《關于搶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進一步做好境外投資工作的意見》,從引導境外投資、產業轉移、合作共建園區等4個方面明確了今后“走出去”的主要方向。其中,引人關注的是,與以往相比,新出臺的政策在創新力度上實現歷史性突破,探索設立“一帶一路”基金,鼓勵江蘇企業加快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布局和集聚發展,特別是重大項目的布局。
去年以來,江蘇對接東盟呈現向縱深推進新態勢。截至目前,江蘇與東盟雙邊貿易超過300億美元,東盟對江蘇投資310多億美元,江蘇對東盟投資達27億美元。東盟已成為江蘇“走出去”的重要港灣。
搶抓國家重大戰略機遇,政策護航讓企業漂洋過海“走出去”走得更快更遠。專家表示,境外經貿合作和產業集聚區建設是江蘇企業下一步“走出去”的主要抓手,各地繼續推進示范園區等載體和綜合開發項目建設,爭取形成項目示范效應,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蘇企“走出去”打開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