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專家稱通過稅收很難解決中國收入分配問題
對于中國的收入分配問題,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劉尚希表示,不要過分指望稅收政策解決,它是整個制度體系衍生出來的結果。
他認為,當前業界存在一種觀點,寄希望于個人所得稅能發揮作用,改善收入差距較大的情況,但是個人所得稅占中國整個稅收收入比例不到6%,同時按照3500元起征點測算,以參加勞動的人作為基數,92%的人不需要交稅。由此,指望通過稅收發揮調解作用,促進分配的公平很難。
6月7日,在中國人民大學“收入分配中的財金政策研討會”上,劉尚希稱,收入分配問題必須從整體來看,如果不整體看待收入分配問題,收入分配問題沒有辦法解決。
他建議,首先需要完善城鄉產權制度。中國的產權制度不完善,長期以來所有權和產權混為一談。比如,部分人以“大白菜”價格買了一個礦山,然后經過開采他富了。國家所有的財富轉換為了私人的財富,資產層面直接轉換,導致一些人短時間致富,這種情況下,收入分配的差距變大,僅靠稅收無法縮小差距,而需要產權制度的明晰。
集體所有制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農村的產權制度不完善,農民沒有產權市場,導致城鄉差距不斷擴大,農民的消費能力越來越弱,加上公共服務提供不到位,農民群體消費能力遠遠低于城市居民。
其次要完善工資制度。劉尚希認為,工資制度包括企業的工資制度、國有企業工資制度、最低工資制度,行政機關工資制度,事業單位工資制度。“吃行政飯的工資說不清楚,事業單位實際的收入可能要比公務員高,這不是一種正式的制度安排,正式的制度安排應該要改變這種局面。”
經濟學基本原理提出,工資的增長不能快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工資的增長快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經濟不可持續。而中國近幾年的情況,勞動生產率要比收入增長快一些。
對于金融制度,劉尚希表示,中國的金融制度問題在存量層面導致收入差距擴大。大多數財富都是以金融形式存在,存量層面改變了收入分配的格局,存量的再分配比收入的再分配更可怕,隱蔽性更強。
他說,股市是收入分配差距的加速器,股市沒有改善收入分配。“潮水來的時候長一樣,潮水退下去的時候就知道誰沒有穿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