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開設“公考必修”課 大學降成培訓機構?
看這條演化路徑:“就業難”點燃了“公務員考試熱”,“考試熱”又為社會上的“培訓熱”煽風點火,直至倒逼一所大學催生了“必修課”……盡管在“就業難”現實困境下,選擇批評這所大學的做法,也要“作出一個很艱難的決定”,然而,眼看一所大學有降格為“公務員考試培訓機構”的危險,還是叫人憋了一肚子的話,不得不說。
大學最該教會學生什么?“大學精神”理應是什么?回答諸如此類的“應然”問題,我們可以得到一長串關鍵詞,諸如“獨立思考”、“自由精神”、“人文關懷”等等。但不難想像的是,假如站出一位“教育家”,自信滿滿地向我們宣稱:“大學嘛,依我個人之見,還應該教會學生如何考上公務員!”乍聽這個奇談怪論,我們多半會啞然失笑。可是,發現一所大學已經在踐行這個理念,還有多少人能笑得燦若春花?
確實,一些辦學艱難的大學,僅僅為了生存的緣故,似乎已產生了某種“破窗效應”,也就是俗稱的“破罐子破摔”。日復一日,它們經過最初的猶疑之后,開始不顧一切向市場沖刺,而不再懼怕逾越任何底線。相反,高舉“接軌市場”、“為了學生”等等牌子,它們完全能展示出最理直氣壯的姿態。在“羊群效應”之下,更多不甘坐視的大學,也紛紛加入亂戰之中,就更使得底線一再被突破。于是,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朦朦朧朧地顯出輪廓,譜寫出大學的一首哀歌。
說它是“功利主義”也好,指責它是“工具理性”也罷,似乎都已很難改變既成的事實。畢竟,在“準市場化”的教改進程之中,大學要面臨招生與就業的雙重競爭,集體行為模式日益趨近目光短淺的小販,距離“文憑批發販子”只有一張面巾紙那么薄,只需蘸點口水略微潤濕一下就不難跨越,使得一切說教都顯得蒼白無力。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指指戳戳,又能使之改變多少呢?
但問題是,大學終究是我們殘存的最后一座“精神堡壘”,假如連大學都成了“公務員考試培訓機構”,或者任何其他門類的“××考試培訓機構”,與街頭四處散發小廣告的培訓機構無甚區別,我們又何苦維持這類大學的生存與發展?換言之,即便它們能夠在“大學”名下滋潤生長,對于我們又有多少真正的價值呢?還不如去掉“大學”字樣,改為“××培訓機構”來得真切,也叫我們趕緊閉上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