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經濟基礎》輔導貨幣與金融8
二、貨幣均衡水平決定
研究貨幣均衡問題,更重要的是研究貨幣的均衡水平及由此而決定的流通領域中的貨幣數量與宏觀經濟其他變量的綜合平衡問題。
1、貨幣數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在宏觀經濟方面,總的要求是達到或保持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平衡關系。
社會總供給是以商品價格總額形態表現,表現為一定時期的國內生產總值(GDP)。
社會總需求是以貨幣形態出現,表現為通過貨幣的多次周轉而實現的社會購買力(MV)。
因此:保持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關系,要求處理好貨幣數量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要保證國民經濟在物價穩定的條件下協調發展,就必須使流通領域中貨幣數量的增長幅度與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相互配合。
假定貨幣流通速度相對穩定,貨幣供應量(M1)應當與GDP同步增長,即ΔM1=Y′×M0。
Y′----GDP增長率
M0 ----上期貨幣量
2、貨幣數量與物價上漲的關系
在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單位產品所包含的價值量相對下降的情況下,商品價格并不相應下降。
(1)物價自然上漲的因素:
①勞動生產率提高在技術或勞動密集性程度不同的部門并不一致,從而造成“剪刀差”現象,調整時,一般是通過調高價格低于價值的那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價格,以使價格體系趨于合理化,結果必然是價格總水平上漲;
②隨著產品的更新換代,技術性能不斷提高,也無形中使同類產品的價格自然上升,結果也是導致物價總水平的不斷上漲。
若考慮物價自然上升的因素,流通領域中貨幣數量的增長應略高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
即本期貨幣增量ΔM1=(GDP的增長率Y′+物價自然上漲率P′)×M0 ,
或者:貨幣供應量增長率M′=Y′+P′
該式反映了貨幣均衡與經濟增長及物價水平的關系。
【例題16:多選】在確定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必要貨幣供應量時,還需要考慮物價的自然上漲因素。導致物價自然上漲的主要因素有( )
A出現價格“剪刀差”時的價格調整
B產品的更新換代
C貨幣供應量的增加
D貨幣需求的下降
E產品技術性能的提高
相關文章
中級經濟師考試運輸專業預習講義:海運條例 (2011-12-14 09:42:13) |
中級經濟師考試運輸專業預習講義:國際航運政策內容 (2011-12-14 09:41:15) |
中級經濟師考試運輸專業預習講義:港口國監控 (2011-12-14 09:40:05) |
中級經濟師考試運輸專業預習講義:方便旗船 (2011-12-14 09:39:04) |
中級經濟師考試運輸專業預習講義:船舶開放登記意義 (2011-12-14 09:37:26) |
中級經濟師考試運輸專業預習講義:開放登記國類型 (2011-12-14 09:35:59) |
中級經濟師考試運輸專業預習講義:船舶開放特征 (2011-12-14 09:34:30) |
中級經濟師考試運輸專業預習講義:船舶開放登記 (2011-12-14 09:32:36) |
中級經濟師考試運輸專業預習講義:航運政策形態 (2011-12-14 09:31:16) |
中級經濟師考試運輸專業預習講義:國際航運政策 (2011-12-14 09:28: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