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師考試中級公路運輸預習講義(5)
經濟師考試中級公路運輸專業知識預習講義(5)
第二章 運輸方式與綜合運輸
第一節 運輸方式及其技術經濟特性分析
一、運輸方式及其分類
(一)分類基礎:運輸基礎設施和運輸工具的差別
(二)具體分類(五種運輸方式)
1.鐵路運輸:
2.水路運輸:
3.公路運輸:使用汽車和其他運輸工具在城鄉道路上從事旅客和貨物運輸。隨著汽車運輸結構形式的不斷變化以及運輸管理體制的不斷健全,“公路運輸”有逐漸被“道路運輸”所取代的趨勢
4.航空運輸:
5.管道運輸:
二、運輸方式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一)運送速度
1.含義:旅客、貨物在運輸過程中平均每小時被運送的距離
運送速度=客、貨運輸距離/客、貨在途時間
2.影響因素
(1)技術速度:(決定運送速度的基本條件)指在運輸工具純運行時間內平均每小時行駛的里程
(2)營運速度:指在運輸工具執勤營運時間(汽車運輸的出車時間)內平均每小時行駛的里程
(3)始發終到作業時間:運輸工具在始發和到達后進行裝卸作業、列車船隊編組解體所需時間
(4)途中作業時間:在運輸途中,各項必要作業所占時間
(二)運輸成本
1.含義
(1)運輸生產部門在完成一定運輸任務時的成本和費用支出
(2)常用單位運輸成本衡量運輸成本的高低
2.分類
(1)固定設施成本:固定運輸設施投資建設成本、養護成本和使用成本
(2)移動設備擁有成本:包括可移動運載工具投資費用、部分折舊費用和維護費用
(3)運營成本(直接運營成本、間接運營成本)
例題:根據運輸業的特殊性,可將運輸成本劃分為( )
A.固定設施成本 B.移動設備成本 C.運營成本
D.固定成本 E.變動成本
正確答案:ABC
3.影響因素
(1)運輸工具類型及其利用程度
(2)運輸工具的載重量
(3)運輸距離
(4)貨運密度
(5)貨物種類
(6)運輸方向均衡度
(三)勞動生產率
1.含義:指一定時期內勞動者的勞動效率,一般以產品產量與相應的勞動消耗相比來表現。
運輸業勞動生產率的計算:勞動生產率=完成的運輸工作量總和/全部勞動者人數
2.影響因素
(1)單位運輸工具的裝載量及運輸線路通過能力的大小
(2)運送速度、運輸的持續性、運輸工具利用效率
(四)燃料消耗量
1. 內容
(1)資源消耗量指標,在運輸成本中占很大比重
(2)以運輸方式所完成的每單位運輸工作量的平均燃料消耗來計算
2.影響因素
(五)始建投資:指運輸設備的初始建造價值。
例題:1. 始建投資指運輸設備的( )
A.初始建造價值 B. 初始建造費用 C. 初始建造成本 D. 初始建造價格
正確答案:A
三、各種運輸方式技術經濟特性比較分析
(一)運送速度
1.遠距離運輸,飛機運送速度最快,短距離運輸,汽車運送速度最快
2.“經常性”較高的是鐵路,較差的是水路
(二)運輸成本
1.鐵路
2.內河及海運
3.汽車
4.航空
5.管道
6.綜合比較
(三)勞動生產率
從高到低,依次為水路、管道、鐵路、公路、航空
(四)燃料消耗量
速度越高,阻力越大,單位能耗越高
(五)始建投資
1.線路建設投資
從大到小,依次為鐵路、管道、公路、內河、航空、海運
2.運輸工具投資
從大到小,依次為飛機、輪船、火車、汽車
(六)其他技術經濟指標的比較(參見考試教材23頁表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