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審計不過高展現利潤
與嚴格審計相呼應的,是11月15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對國企改革作出的一系列部署,指出將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并對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給出時間表和具體比例,即到2020年提至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目前,按照行業性質,不同企業國有資本收益上繳比例從5%到20%不等。2011年已納入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編制范圍的中央企業,實現凈利潤11115億元,共計上繳823億元,占利潤總額的7.4%。可見,未來改革中,國有資本收入上繳公共財政的比例提高程度,不可謂不大。
在這一背景下,國有企業對本輪審計十分敏感。有國企高層對記者表示:“現在想的是不要把收益和利潤都過高地展現出來,只要能減少資產負債表上的負債就可以了。”
曾經審查某大型央企內部財務數據的人士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指出,該央企作為上市公司,在其近年公開的財務報表中多次發現少計利潤,經審計發現2010年當年少計利潤超過10億元。而多年累計,則可能有數百億的利潤轉化為福利甚至是體系內的貪腐資金。這些資金即使用作員工福利也是不合理的,因為作為國有大型壟斷企業的利潤應用于國民福利的投入,而不是單個公司內部配置。
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破產法與企業重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認為,為保證本輪改革能夠如期達到目標,近期有關部門需列出一個更詳細的時間表,近兩年內國有資本收益計提比例應達到20%。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從國資委宏觀戰略研究部獲悉,在國資委最新的國企分類改革研究方案中,將國有企業分為三類:準公共服務性企業、戰略控制性企業、競爭性企業,國有資本收入具體的計提比例與計提方式,將按照這一分類來制定。
有專家表示,未來準公共服務企業中的電網、鐵路這樣有全程全網性質的企業,將通過國家的力量拓寬國際市場,形成高收益后再計提財政資金,通過財政流入民生領域。
對于競爭性企業,將加快市場放開,引導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充分競爭,實際上即讓出一定的國有企業市場份額,激活民營經濟,例如加大軍工產品對外的招投標產品范圍等。
多位專家指出,除國有資本收益上繳財政外,未來戰略控制性國企投入民生建設的方式,還將通過股份化改革實現。例如中石油、中國電信[微博]等壟斷國家特殊資源的大型企業,將通過股份化改革吸納社會公共股權,例如社保基金投資入股,然后收益按照股份計提分紅納入社保基金。
對于國有企業每逢年底開展的“審計博弈”現象,李曙光認為,未來應通過引入更多社會資本的方式來改變,例如養老基金、社保基金等進入國有企業持股、參與管理,改善國有企業治理結構,這將會使國有企業的經營更加透明,臨時調整報表的空間也將越來越小。
事實上,一些國有企業,尤其是壟斷性國有企業,一向有“悶聲發財”、隱藏利潤的傾向,在年中、年底審計前集中調整報表的現象也并非現在才有。大量被隱藏的利潤和一些隱性費用,在賬目上處理為福利。這其中部分資金是給本單位員工發放了福利,有的則是填平日常運營中的灰色賬目。
審計署于2013年5月公布了對部分國有企業2011年度財務收支審計結果。該公告指出,中版集團、國家核電、華能集團等一些國有企業,特別是其下屬機構違規列支資金,以購買保險(放心保)、發放購物卡、建設住宅樓等各種方式為職工發放福利,涉及金額超過數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