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師輔導:流通加工管理的基本知識
一、流通加工的生產管理
在物流系統和社會生產系統中,經過可行性研究確定設置流通加工中心后,則組織與管理流通加工生產是運作成敗的關鍵。流通加工的生產管理與運輸、存儲等方法有較大區別,而與生產組織和管理有許多相似。流通加工的組織和安排的特殊性,在于內容及項目很多,而不同的加工項目有不同的加工工藝。一般而言,都有如勞動力、設備、動力、財務、物資等方面的管理。對于套裁型流通加工其最具特殊性的生產管理是出材率的管理。這種主要流通加工形式的優勢在于利用率高、出材率高,從而獲取效益。為提高出材率,需要加強消耗定額的審定及管理,并應采取科學方法,進行套裁的規劃及計算。
二、流通加工的質量管理
流通加工的質量管理,主要是對加工產品的質量控制。由于加工成品 ,一般是國家質量標準上沒有的品種規格,因此,進行這種質量控制的依據,主要是用戶要求。各用戶要求不一,質量寬嚴程度也不一,流通加工據點必須能進行靈活的柔性生產才能滿足質量要求。
此外,全面質量管理中采取的工序控制、產品質量監測、各種質量控制圖表等,也是流通加工質量管理的有效方法。
三、流通加工合理化組織
流通加工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of distribution processing)的含義是實現流通加工的最優配置,在滿足社會需求這一前提的同時,合理組織流通加工生產,并綜合考慮運輸與加工、加工與配送、加工與商流的有機結合,以達到最佳的加工效益。
1. 實現流通加工合理化的途徑:
(1)加工和合理運輸結合。在干、支線運輸轉運點,設置流通加工,既充分利用了干、支線轉換本來就必須停頓的環節,又可以大大提高運輸效率及運輸轉載水平。
(2)加工和配送結合。將流通加工設置在配送點中,一方面按用戶和配送的需要進行加工,另一方面加工又是配送業務流程中分貨、揀貨、配貨之一環,加工后的產品直接投入配貨作業,這就無需單獨設置一個加工中心環節,使流通加工有別于獨立的生產,而使流通加工與中轉流通緊密地結合起來。同時,配送之前有加工,可使配送服務水平大大提高。這是當前對流通加工做合理選擇的重要形式,如煤炭、水泥等產品的流通中已表現得較為突出。
(3)加工和配套結合。在流通中往往有 “配套”需求,而配套的主體來自各個生產單位,但全部依靠現有的生產單位有時無法實現完全配套,如進行適當流通加工,可以有效促成配套,大大提高流通的橋梁與紐帶作用。
(4)加工和商流相結合。通過加工有效促進銷售,使商流合理化,也是流通加工合理化的考慮方向之一。
(5)加工和節約相結合。節約能源、節約設備、節約人力、節約耗費是流通加工合理化考慮的重要因素,也是目前我國設置流通加工,考慮其合理化較普遍的形式。
對于流通加工合理化的最終判斷,是看其是否能實現社會和企業本身的效益,而且是否取得了最優效益。對流通加工企業而言,與一般生產企業一個重要不同之處是,流通加工企業更應樹立以社會效益為第一觀念,只有這樣才有生存價值和發展空間。
2. 不合理流通加工的幾種主要形式
流通加工是在流通領域中對生產的輔助性加工,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有效地補充和完善了生產產品的使用價值,但是,設計不當,會對生產加工和流通加工產生負效應,所以應盡量避免不合理的流通加工。
不合理的流通加工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流通加工地點設置的不合理
流通加工布局是否合理是流通加工能否有效的根本性因素。
一般而言,為銜接少品種、大批量生產與多樣化需求的流通加工,加工地應該設置在需求地區,才有利于實現大批量的干線運輸與多品種末端配送的物流優勢。
如果將流通加工地設置在生產地區,其不合理之處在于:
①多樣化需求要求的產品多品種、小批量,由產地向需求地的長距離運輸會出現體積、重量增加的不合理。
②在生產地增加了一個流通加工環節,同時增加了近距離運輸、裝卸、儲存等一系列物流活動。在這種情況下,不如由原生產單位完成這種加工而無需另外設置專門的流通加工環節,社會效益與企業效益會更好。
一般而言,為方便物流的流通加工應設在產出地。如果將其設置在消費地,則不但不能解決物流問題,又在流通中增加了一個中轉環節,因而也是不合理的。
即使是產地或需求地設置流通加工的選擇是正確的,還有流通加工在小地域范圍的正確選址問題,如果處理不善,仍然會出現不合理。這種不合理主要表現在交通不便,流通加工與生產企業或客戶之間距離較遠,流通加工點的投資過高(如受選址的地價影響),加工點周圍社會、環境條件不良等。
(2)流通加工作用不大,形成多余環節
有的流通加工過于簡單,或對生產及消費者作用都不大,甚至有時流通加工盲目,同樣未能解決品種、規格、質量、包裝等問題,相反卻實際增加了環節與成本,這也是流通加工設置(無論設置在何地)不合理而容易被忽視的一種形式。
(3)流通加工方式選擇不當
流通加工方式包括流通加工對象、流通加工工藝、流通加工技術、流通加工程度等。流通加工方式的確定,實際上是與:生產加工的合理分工。分工不合理,本來應由生產加工完成的,卻錯誤地由流通加工完成,都會造成不合理。
流通加工不是對生產加工的代替,而是一種補充;所以,一般而言,如果工藝復雜,技術裝備要求較高,或加工可以由生產過程延續或輕易解決者,都應由生產加工完成。如果流通加工方式選擇不當,就會出現與生產加工爭奪市場、爭奪利益的惡果。
(4)流通加工成本過高,效益不好
流通加工之所以能夠有生命力,重要優勢之一是有較大的產出投入比,因而有效起著補充完善的作用。如果流通加工成本過高,則不能實現以較低投入實現更高使用價值的目的。除了一些必須的、從政策要求進行的加工外,都應看成是不合理的流通加工。
四、流通加工的技術經濟指標
衡量流通加工的可行性,對流通加工環節進行有效的管理,可考慮采用以下兩類指標:
1.流通加工建設項目可行性指標。流通加工僅是一種補充性加工,規模、投資都必須遠低于一般生產性企業,其投資特點是:投資額較低、投資時間短、建設周期短、投資回收速度快且投資收益較大。因此,投資可行性可采用靜態分析法。
2.流通加工環節日常管理指標。由于流通加工的特殊性,不能全部搬用考核一般企業的指標。例如,八項技術經濟指標中,對流通加工較為重要的是勞動生產率、成本及利潤指標,此外,還有反映流通加工特殊性的指標:
(1) 增值指標:反映經流通加工后;單位產品的增值程度,以百分率計
(2) 品種規格增加額及增加率:反映某些流通加工方式在滿足用戶、銜接產需方面的成就,增加額以加工后品種、規格數量與加工前之差決定。
(3)資源增加量指標:反映某些類型流通加工在增加材料利用率、出材率方面的效果指標。這個指標不但可提供證實流通加工的重要性數據,而且可具體用于計算微觀及宏觀經濟效益。其具體指標分新增出材率和新增利用率兩項:
新增出材率=加工后出材率-原出材率
新增利用率=加工后利用率-原利用率
課程推薦
- 外貿會計普通班
- 外貿會計特色班
- 外貿會計精品班
- 外貿會計實驗班
課程班次 | 課程介紹 | 價格 | 購買 |
---|---|---|---|
普通班 | 班次特色 |
200元/一門 380元/兩門 |
購買![]() |
課程班次 | 課程介紹 | 價格 | 購買 |
---|---|---|---|
精品班 | 班次特色 |
480元/一門 960元/兩門 |
購買![]() |
- 外貿會計機考模擬系統綜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