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業藥師中藥學筆記第一章(1)
原始社會藥物的起源(遠古~公元前21世紀):勞動創造了人類、社會,同時也創造了醫藥。中藥的發現和應用以及中藥學的產生、發展,和祖國醫學一樣,都經歷了極其漫長的實踐過程。
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由于饑不擇食,不可避免地會誤食一些有毒甚至劇毒的植物,以致發生嘔吐、腹瀉、昏迷甚至死亡等中毒現象;同時也可因偶然吃了某些植物,使原有的嘔吐、昏迷、腹瀉等癥狀得以緩解甚至消除。經過無數次的反復試驗,口嘗身受,逐步積累了辨別食物和藥物的經驗,也逐步積累了一些關于植物藥的知識,這就是早期植物藥的發現。當進入氏族社會后,由于弓箭的發明和使用,使人們進入了狩獵和捕魚為重要生活來源的漁獵時代,人們在吃到較多的動物的同時,也相應地發現了一些動物具有治療作用,這就是早期動物藥的發現。至氏族社會后期,進入農業、畜牧業時代,由于種植、飼養業的發展,發現了更多的藥物,這樣用藥的知識也不斷豐富,從而形成了早期的藥物療法。因此可以說,中藥的起源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生活實踐和醫療實踐的結果。故《淮南子?修務訓》謂:"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記?補三皇本紀》云:"神農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神農嘗百草"雖屬傳說,但客觀上卻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由漁獵時代過渡到農業、畜牧業時代發現藥物、積累經驗的艱苦實踐過程,也是藥物起源于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
隨著歷史的遞嬗,社會和文化的演進,生產力的發展,醫學的進步,人們對于藥物的認識和需求也與日俱增。藥物的來源也由野生藥材、自然生長逐步發展到部分人工栽培和馴養,并由動、植物擴展到天然礦物及若干人工制品。用藥知識與經驗也愈見豐富,記錄和傳播這些知識的方式、方法也就由最初的"識識相因"、"師學相承"、"口耳相傳"發展到文字記載。
夏商周時代(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221年):人工釀酒和湯液的發明與應用,對醫藥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酒是最早的興奮劑(少量用之)和麻醉劑(多量用之),更能通血脈、行藥勢,并可用作溶劑,后世用酒加工炮制藥物也是常用輔料之一。隨著人們醫藥知識的日益豐富,用藥經驗和藥物品種的逐漸增多,為從單純的用酒治病發展到制造藥酒準備了條件。甲骨文中即有"鬯其酒"的記載。據漢?班固《白虎通義?考黜篇》注釋:"鬯者,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釀之成為鬯。"可見,"鬯其酒"就是制造芳香的藥酒。酒劑的使用,有利于提高藥物的療效,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僅《內經》所存十三首方中即有四個酒劑,《金匱》、《千金方》、《外臺秘要》、《圣惠方》、《本草綱目》等書中有更多內、外用酒劑,故后世有"酒為百藥之長"之說。酒劑的發明與應用對推動醫藥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進入奴隸社會,手工業逐步發達。夏代已有精致的陶釜、陶盆、陶碗、陶罐等陶制器皿,殷商時期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陶器更是得到了廣泛使用,同時對食品加工的知識也不斷豐富和提高。這些都為湯液的發明創造了條件。
相傳商代伊尹創制湯液。伊尹,商初人,善于烹任,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中謂:"伊尹以亞圣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資治通鑒》謂伊尹"閔生民之疾苦,作湯液本草,明寒熱溫涼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輕清濁重,陰陽升降,走十二經絡表里之宜。"伊尹既精烹任,又兼通醫學,說明湯液的發明與食物加工技術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湯液的出現,不但服用方便,提高了療效,且降低了藥物的毒副作用,同時也促進了復方藥劑的發展。因此湯劑也就作為中藥最常用的劑型之一得以流傳,并得到不斷的發展。
我國藥學發達很早,正式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的西周時代(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年)。如《尚書?說命篇》云:"藥不瞑眩,厥疾弗瘳。"《周禮?天官冢宰下》謂:"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以及"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據漢代鄭玄注:"五藥,草、木、蟲、石、谷也。"所謂"五藥",并非指五種具體藥物,可能是當時對藥物的初步歸納。《詩經》是西周時代的文學作品,也可以說是我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具體藥物的書籍。書中收錄100多種藥用動、植物名稱,如蒼耳,芍藥、枸杞、鯉魚、蟾蜍等,并記載了某些品種的采集、性狀、產地及服用季節等。當然書中所載百余種動植物當時是否入藥尚有待考證,但后世許多本草書籍中都將之作為藥用。《山海經》是記載先秦時期我國各地名山大川及物產的一部史地書。它和《詩經》一樣,并非藥物專著,但卻記載了更多的藥物,并明確指出了藥物的產地、效用和性能,說明人們對藥物的認識又深入了一步。《山海經》記載藥物的統計,各家有所差異,一般認為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動物藥67種,植物藥52種,礦物藥3種,水類1種,另有3種不詳何類,共計126種。服法方面有內服(包括湯服、食用)和外用(包括佩帶、沐浴、涂抹等)的不同。所治病種達31種之多,包括內、外、婦、眼、皮膚等科疾患。而其中有關補藥和預防的記載,反映了當時我國古代預防醫學思想萌芽。可見當時藥物的知識已相當豐富。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社會的變革,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文化的提高,出現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局面。當時的醫家,以樸素的、唯物的陰陽五行學說為指導思想,以人和自然的統一觀,總結了前人的醫學成就。《黃帝內經》的問世,奠定了我國醫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對中藥學的發展同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素問?至真要大論》"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素問?藏氣法時論》"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等,奠定了四氣五味學說的理論基礎;《素問?宣明五氣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人牌,是為五入"是中藥歸經學說之先導;《素問?六微旨大論》"升降出人,無器不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味厚者為陰,薄者為陰中之陽;氣厚者為陽,薄者為陽中之陰"等,是后世中藥升降浮沉學說的理論依據。同時《內經》中所提出的五臟苦欲補瀉及五運六氣與用藥的關系,對中藥的臨床應用曾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其成書年代與《內經》同時或更早的1975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雖然并非藥物專著,但用藥卻達240余種之多,醫方280多個,所治疾病涉及內、外、婦、五官等科。其載藥數目之多,復方用藥之早,所治疾病之廣,足見先秦時期用藥已具相當規模了。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由于生產力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內外交通的日益發達,特別是張騫、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打通絲綢之路,西域的番紅花、葡萄、胡桃等藥材不斷輸入內地;少數民族及邊遠地區的犀角、琥珀、麝香及南海的荔枝、龍眼等已逐漸為內地醫家所采用,從而豐富了本草學的內容。西漢初年已有藥物專書流傳民間,如《史記?倉公列傳》稱呂后8年(公元前180年)公乘陽慶傳其弟子淳于意《藥論》一書;《漢書?樓護傳》謂:"護少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漢書?平帝紀》云:"元始五年(公元5年)徵天下通知……本草以及五經、論語、孝經、爾雅教授者……遣至京師。"可見秦漢時期已有本草專著問世,并有眾多的本草教授,本草學的發展已初具規模,遺憾的是專門的本草文獻未能遺留下來。
現存最早的本草專著當推《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一般認為該書約成于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公元前一世紀~公元一世紀),一說是該書成書于東漢末年(公元二世紀)。全書載藥365種,其中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按藥物功效的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種,功能滋補強壯,延年益壽,無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中品120種,功能治病補虛,兼而有之,有毒或無毒當斟酌使用;下品125種,功專祛寒熱,破積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神農本草經》序論中還簡要賅備地論述了中藥的基本理論,如四氣五味、有毒無毒、配伍法度、辨證用藥原則、服藥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多種劑型,并簡要介紹了中藥的產地、采集、加工、貯存、真偽鑒別……,為中藥學的全面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石。書中新載藥物大多樸實有驗,至今仍然習用,如常山抗瘧、苦楝子驅蟲、阿膠止血、烏頭止痛、當歸調經、黃連治痢、麻黃定喘、海藻治癭等等。可以說,《本經》是漢以前藥學知識和經驗的第一次大總結,奠定了我國大型骨干本草的編寫基礎,是我國最早的珍貴藥學文獻,被奉為四大經典之一,它對中藥學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本經》成書之后,沿用500余年,原著在唐初已失傳,但它的內容仍然保留在歷代本草之中。現存的各種版本都是經明清以來學者考訂、輯佚、整理而成的,其中著名的有孫星衍、孫馮翼同輯本、顧觀光輯本和日本森立之輯本。
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65年~581年):自《神農本草經》成書以后,歷經后漢、三國、兩晉至南齊,由于臨床用藥的不斷發展,以及中外通商和文化交流,使西域南海諸國的藥物如乳香、蘇合香、沉香等香料藥輸入我國,新的藥物品種逐漸增多,并陸續有了零星記載,對原有的藥物功效也有了新的認識、增加了藥物的治療面。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證明部分藥物的性味、功效等與原來的記述不盡相盡,因此,梁?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在整理注釋經傳抄錯簡的《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又增加漢魏以來名醫的用藥經驗(主要取材于《名醫別錄》),撰成《本草經集注》一書,"以朱書神農,墨書別錄",小字加注的形式,對魏晉以來三百余年間中藥學的發展做了全面總結。全書七卷,載藥730種,分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類,首創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改變了"三品混糅,冷熱舛錯,草木不分,蟲獸無辨"的現象。對藥物的形態、性味、產地、采制、劑量、真偽辨別等都做了較為詳盡的論述,強調藥物的產地與采制方法和其療效具有密切的關系。該書還首創"諸病通用藥",分別列舉80多種疾病的通用藥物,如治風通用藥有防風、防己、秦艽、川芎等,治黃疸通用藥有茵陳、梔子、紫草等,以便于醫生臨證處方用藥。此外本書還考定了古今用藥的度量衡,并規定了湯、酒、膏、丸等劑型的制作規范。本書是繼《神農本草經》之后的第二部本草名著,它奠定了我國大型骨干本草編寫的雛形,惜流傳至北宋初即逐漸亡佚,現僅存敦煌石窟藏本的序錄殘卷,但其主要內容仍可在《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中窺測。近代有尚志鈞重輯本。
南朝劉宋時代(公元420~479年)雷?的《雷公炮炙論》是我國第一部炮制專著,該書系統地介紹了300種中藥的炮制方法,提出藥物經過炮制可以提高藥效,降低毒性,便于貯存、調劑、制劑等。此書對后世中藥炮制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書中記載的某些炮制方法至今仍有很大參考價值。
課程推薦
- 中級會計職稱普通班
- 中級會計職稱特色班
- 中級會計職稱精品班
- 中級會計職稱實驗班
課程班次 | 課程介紹 | 價格 | 購買 |
---|---|---|---|
普通班 | 班次特色 |
240元/一門 450元/兩門 680元/三門 |
購買![]() |
課程班次 | 課程介紹 | 價格 | 購買 |
---|---|---|---|
精品班 | 班次特色 |
680元/一門 1200元/兩門 1800元/三門 |
購買![]() |
- 中級會計職稱機考模擬系統綜合版
- 中級會計職稱機考模擬系統實驗版
模擬題庫 | 題庫介紹 | 價格 | 購買 |
---|---|---|---|
綜合版![]() |
題庫特色 |
120元/一門 200元/兩門 240元/三門 |
購買![]() |
模擬題庫 | 題庫介紹 | 價格 | 購買 |
---|---|---|---|
實驗版 | 題庫特色 |
240元/一門 480元/兩門 720元/三門 |
購買![]() |
最新新聞
網站地圖
專業知識水平考試:
考試內容以管理會計師(中級)教材:
《風險管理》、
《績效管理》、
《決策分析》、
《責任會計》為主,此外還包括:
管理會計職業道德、
《中國總會計師(CFO)能力框架》和
《中國管理會計職業能力框架》
能力水平考試:
包括簡答題、考試案例指導及問答和管理會計案例撰寫。
- 管理會計師PCMA 免費試聽
- 中級管理會計師 免費試聽
- 稅務管理師 免費試聽
- 智能財務師 免費試聽
- 國際注冊會計師 免費試聽
- 國際財務管理師 免費試聽
- 初級會計職稱考試 免費試聽
- 中級會計職稱考試 免費試聽
- 注冊會計師考試 免費試聽
- 全國外貿會計考試 免費試聽
- 會計實務操作 免費試聽
- 管理會計師 免費試聽
-
初級會計職稱招生方案
·特色班
·精品班
·實驗班
初級會計職稱網上輔導 -
中級會計職稱招生方案
·普通班
·特色班
·精品班
中級會計職稱網上輔導
專業知識水平考試:
考試內容以管理會計師(中級)教材:
《風險管理》、
《績效管理》、
《決策分析》、
《責任會計》為主,此外還包括:
管理會計職業道德、
《中國總會計師(CFO)能力框架》和
《中國管理會計職業能力框架》
能力水平考試:
包括簡答題、考試案例指導及問答和管理會計案例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