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減稅降費助力楊浦濱江文化建設,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從楊浦大橋出發沿著波光瀲滟的黃浦江東行,高聳入云的楊浦電廠煙囪、電站輔機廠前的銀色倉庫、一身橙紅的三座巨型卸煤機…楊浦濱江獨特的標志。這里,曾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中國最早的工業化造紙廠、第一家城市煤氣廠、第一座現代化水廠誕生于此。如今,這些承載著上海百年工業文明的老廠房正在華麗“變身”,昔日的工業“銹帶”變成了文化“秀帶”,而近年來一系列減稅降費的落地生根,猶如加裝了大功率的渦輪引擎,為助力濱江文化建設增添動能。
政策紅利及時享,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位于楊浦濱江有這樣一組紅灰色磚墻、英國古堡式的建筑,它始建于1881年,盡管承載了100多年歷史的滄桑巨變,可直到今日,它仍然孜孜不倦地堅守在黃浦江畔,守護著一方水土,為上海市民提供生活和工業用水,它就是中國第一座現代化水廠——楊樹浦水廠,目前,廠內各類建筑的總面積達12.8萬平米,現用作廠房和辦公樓,保存完好,城堡式廠房被定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2018年1月楊樹浦水廠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
上海城投水務(集團)有限公司財務部負責人戈強表示: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淀,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但確保這些廠房、歷史建筑保存完好而產生的費用也是一筆不少的開支。可喜的是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接二連三地出臺了一系列減稅降費措施,其中也有不少針對房產、土地的優惠政策,有效減輕了老廠房的開支負擔。
“全市房產稅房產原值的減除比例由20%提高至30%,城鎮土地使用稅降幅為50%,房產稅、土地減征幅度調整將給企業帶來近40萬元的現金流,有了這筆資金將有助于進一步維護好、保護好我們廠這個百年遺存,保留住城市歷史文化記憶。”戈強說道。除了房土兩稅的新政外,戈強還談到這些年研發費加計扣除等一些持續性的稅收優惠政策也如影隨形地伴隨著企業發展的每一個階段。
減稅降費作為黨中央、國務院激發市場活力、減輕企業負擔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今年稅務部門的頭號工程。據統計,楊浦濱江所在的楊浦區截至10月底,累計新增減稅54.43億元,其中2019年新出臺政策減稅27.44億元。以激勵文化產業增強創新能力的研發費為例,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從50%提升到75%,新增減稅3.14億元。
精準定制優服務,推進“文創產業”發展
隨著上海市推動黃浦江兩岸貫通及濱江岸線轉型工作,楊浦正在加快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充分利用作為上海老工業基地留下的一大批老廠房資源優勢,在不改變用地性質的前提下,鼓勵把老廠區改造成創新創業產業園區,諸如由東華紗廠和中國紡織機械廠改造而成的長陽創谷、寶鋼集團二廠改造而成的互聯寶地等。
為更好地鼓勵、支持文創產業發展,疏通轉型發展中的難點、堵點和痛點,為企業辦稅按下“快捷鍵”,稅務部門堅持以納稅人和繳費人為中心,精準優化各類服務,讓納稅人有更多的獲得感。
“我們的業務線都是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易,用戶在線上購買課程后(包含企業用戶)會在后臺申請發票,由于公司財務結算制度的要求,會在月底統一開具發票,所以開票需求量比較大,能否加快領購到發票?沒想到我們的一個小建議,馬上就得到稅務部門的大回應。楊浦區稅務局推出了發票增量快速響應機制,只用一天就可以領購到發票。”“流利說”創始人王翌高興地說。
王翌坦言作為80后的年輕創客,曾經是谷歌美國總部的產品經理,離開硅谷回國創業,尋尋覓覓后,最后決定在“長陽創谷”落戶,就是看中了這里的優質便捷的創業干事環境。
近年來,上海稅務部門針對包括文創企業在內的所有雙創企業辦稅經常碰到的問題,推出了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的服務舉措,并于2017年創建了一項雙創服務品牌——“稅立方”并發布了《支持雙創精準服務項目清單》。兩年多來,經過稅務部門上下協力打造,“稅立方”服務品牌在優化辦稅流程、提升服務質效上共推出35項服務舉措。2019年,“稅立方”升級為3.0版,推出“走進你身邊”的納稅服務建設,楊浦區稅務局在全市范圍內先行先試設立辦稅服務站,將稅務自助辦稅智能服務終端延伸至長陽創谷,為園區企業提供發票領用、發票代開、個人所得稅納稅清單打印、發票認證等自助服務,縮短納稅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下一條:下面沒有鏈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