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地方稅務局轉發《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中國、巴巴多斯兩國政府
避免雙重征稅協定生效的通知》的通知
2002年5月14日 蘇地稅發[2002]62號
各省轄市及蘇州工業園區地方稅務局,常熟市地方稅務局,省地方稅務局直屬征收局:
現將國稅發[2002]24號《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中國、巴巴多斯兩國政府避免雙重征稅協定生效果的
通知》轉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上述協定文本省局已于2000年6月7日以蘇地稅函[2000]157號
文印給你們。
附蘇地稅函[2000]157號……編者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中國、巴巴多斯兩國政府避免雙重征稅協定生效的通知
2002年3月11日 國稅發[2002]2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
我國政府和巴巴多斯政府于2000年5月15日在北京簽署的關于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
稅的協定,業經雙方外交部互致照會,確認已完成生效所必需的法律程序。根據該協定第二十八條
的規定,該協定應自2000年10月27日起生效,適用于2001年1月1日或以后開始的納稅年度中取得的
所得。
上述協定文本已經于2000年5月18日以國稅函[2000]330號文印發給你們,請依照執行。
江蘇省地方稅務局轉發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中國、巴巴多斯兩國政府
避免雙重征稅協定文本并做好執行準備的通知》的通知
2000年6月6日 蘇地稅函[2000]157號
各省轄市及蘇州工業園區地方稅務局,常熟市地方稅務局,省地方稅務局直屬征收局、稅務稽查局
:
現將國稅函[2000]330號《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中國、巴巴多斯兩國政府避免雙重征稅協定文
本并做好執行準備的通知》轉發給你們,請做好執行前的準備工作。
國家稅務總局
關于印發中國巴巴多斯兩國政府避免雙重征稅協定文本并做好執行準備的通知
2000年5月18日 國稅函[2000]33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
我國政府和巴巴多斯政府關于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的協定,已于2000年5月15日
在北京正式簽署。該協定還有待雙方完成各自所需法律程序后生效執行。現將該協定文本印發給你
們,請做好執行前的準備工作。
附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巴巴多斯政府關于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的協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巴巴多斯政府,愿意締結關于對所得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的協定
,達成協議如下:
第一條 人的范圍
本協定適用于締約國一方或者同時為雙方居民的人。
第二條 稅種范圍
一、本協定適用于締約國一方或其地方當局對所得征收的所有稅收,不論其征收方式如何。
二、對全部所得或某項所得征收的稅收,包括對來自轉讓動產或不動產的收益征收的稅收以及
對資本增值征收的稅收,應視為對所得征收的稅收。
三、本協定適用的現行稅種是:
(一)在中國:
1.個人所得稅;
2.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
(以下簡稱“中國稅收”)
(二)在巴巴多斯:
1.所得稅;
2.公司稅(包括分支機構利潤稅和保險費所得稅);
3.石油經營收益稅。
(以下簡稱“巴巴多斯稅收”)
四、本協定也適用于本協定簽訂之日后征收的屬于增加或者代替現行稅種的相同或者實質相似
的稅收。締約國雙方主管當局應將各自稅法所作出的實質變動,在其變動后的適當時間內通知對方
。
第三條 一般定義
一、在本協定中,除上下文另有解釋的以外:
(一)“中國”一語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用于地理概念時,是指實施有關中國稅收法律的所
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包括領海,以及根據國際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勘探和開發海底和底土
資源以及海底以上水域資源的主權權利的領海以外的區域;
(二)“巴巴多斯”一語是指巴巴多斯島及其領水,包括任何根據國際法和巴巴多斯法律巴巴
多斯對海底、底土及其自然資源可以行使權利的領水以外的區域;
(三)“締約國一方”和“締約國另一方”的用語,按照上下文,是指中國或者巴巴多斯;
(四)“稅收”一語按照上下文,是指中國稅收或者巴巴多斯稅收;
(五)“人”一語包括個人、公司和其他團體;
(六)“公司”一語是指法人團體或者在稅收上視同法人團體的實體;
(七)“締約國一方企業”和“締約國另一方企業”的用語,分別指締約國一方居民經營的企
業和締約國另一方居民經營的企業;
(八)“國民”一語是指:
1.在中國,任何根據中國法律擁有中國國籍的個人和根據中國法律取得其地位的法人、合伙
企業和團體;
2.在巴巴多斯,任何擁有巴巴多斯公民身份的個人和按照巴巴多斯法律取得其地位的法人、
合伙企業和團體。
(九)“國際運輸”一語是指締約國一方企業以船舶或飛機經營的運輸,不包括僅在締約國另
一方各地之間以船舶或飛機經營的運輸;
(十)“主管當局”一語,在中國方面是指國家稅務總局或其授權的代表;在巴巴多斯方面是
指財政和經濟事務部長或其授權的代表。
二、締約國一方在實施本協定時,對于未經本協定明確定義的用語,除上下文另有解釋的以外
,應當具有該締約國適用于本協定的稅種的法律所規定的含義。
第四條 居民
一、在本協定中,“締約國一方居民”一語是指按照該締約國法律,由于住所、居所、總機構
所在地、管理機構所在地,或者其它類似的標準,在該締約國負有納稅義務的人。
二、由于第一款的規定,同時為締約國雙方居民的個人,其身份應按以下規則確定:
(一)應認為是其有永久性住所所在締約國的居民;如果在締約國雙方同時有永久性住所,應
認為是與其個人和經濟關系更密切(重要利益中心)所在締約國的居民;
(二)如果其重要利益中心所在國無法確定,或者在締約國任何一方都沒有永久性住所,應認
為是其有習慣性居處所在國的居民;
(三)如果其在締約國雙方都有,或者都沒有習慣性居處,應認為是其國民所屬締約國的居民
;
(四)如果其同時是締約國雙方的的國民,或者不是締約國任何一方的居民,締約國雙方主管
當局應通過協商解決。
三、由于第一款的規定,除個人以外,同時為締約國雙方居民的人,締約國雙方主管當局應通
過協商解決。
第五條 常設機構
一、在本協定中,“常設機構”一語是指企業進行全部或部分營業的固定營業場所。
一、“常設機構”一語特別包括:
(一)管理場所;
(二)分支機構;
(三)辦事處;
(四)工廠;
(五)作業場所;
(六)礦場、油井或氣井、采石場或者其它開采自然資源的場所。
三、“常設機構”一語還包括:
(一)建筑工地,建筑、裝配或安裝工程,或者與其有關的監督管理活動,但僅以該工地、工
程或活動連續六個月以上的為限;
(二)締約國一方企業通過雇員或者雇用的其他人員,在締約國另一方為同一個項目或相關聯
的項目提供的勞務,包括咨詢勞務,僅以在任何十二個月中連續或累計超過六個月的為限;
(三)勘探或開發自然資源或與其有關的活動中使用的鉆井機或鉆井船,但僅以上述鉆井機、
船的使用或有關活動連續六個月以上為限。
四、雖有本條上述規定,“常設機構”一語應認為不包括:
(一)專為儲存、陳列或者交付本企業貨物或者商品的目的而使用的設施;
(二)專為儲存、陳列或者交付的目的而保存本企業貨物或者商品的庫存;
(三)專為另一企業加工的目的而保存本企業貨物或者商品的庫存;
(四)專為本企業采購貨物或者商品,或者搜集情報的目的所設的固定營業場所;
(五)專為本企業進行其它準備性或輔助性活動的目的所設的固定營業場所;
(六)專為本款第(一)項至第(五)項活動的結合所設的固定營業場所,如果由于這種結合
使該固定營業場所的全部活動屬于準備性質或輔助性質。
五、雖有第一款和第二款的規定,當一個人(除適用第六款規定的獨立代理人以外)在締約國
一方代表締約國另一方的企業進行活動,有權并經常行使這種權力以該企業的名義簽訂合同,這個
人為該企業進行的任何活動,應認為該企業在該締約國一方設有常設機構。
除非這個人通過固定營業場所進行的活動限于第四款的規定,按照該款規定,不應認為該固定
營業場所是常設機構。
六、締約國一方企業僅通過按常規經營本身業務的經紀人、一般傭金代理人或者任何其他獨立
代理人在締約國另一方進行營業,不應認為在該締約國另一方設有常設機構。但如果這個代理人的
活動全部或幾乎全部代表該企業,不應認為是本款所指的獨立代理人。
七、締約國一方居民公司,控制或被控制于締約國另一方居民公司或者在該締約國另一方進行
營業的公司(不論是否通過常設機構),此項事實不能據以使任何一方公司構成另一方公司的常設
機構。
第六條 不動產所得
一、締約國一方居民從位于締約國另一方的不動產取得的所得(包括農業或林業所得),可以
在該締約國另一方征稅。
二、“不動產”一語應當具有財產所在地的締約國的法律所規定的含義。該用語在任何情況下
應包括附屬于不動產的財產,農業和林業所使用的牲畜和設備,有關地產的一般法律規定所適用的
權利,不動產的用益權以及由于開采或有權開采礦藏、水源和其它自然資源取得的不固定或固定收
入的權利。船舶和飛機不應視為不動產。
三、第一款的規定應適用于從直接使用、出租或者任何其它形式使用不動產取得的所得。
四、第一款和第三款的規定也適用于企業的不動產所得和用于進行獨立個人勞務的不動產所得
。
第七條 營業利潤
一、締約國一方企業的利潤應僅在該締約國征稅,但該企業通過設在締約國另一方的常設機構
在該締約國另一方進行營業的除外。如果該企業通過設在該締約國另一方的常設機構在該締約國另
一方進行營業,其利潤可以在該締約國另一方征稅,但應僅以屬于該常設機構的利潤為限。
二、除適用第三款的規定以外,締約國一方企業通過設在締約國另一方的常設機構在該締約國
另一方進行營業,應將該常設機構視同在相同或類似情況下從事相同或類似活動的獨立分設企業,
并同該常設機構所隸屬的企業完全獨立處理,該常設機構可能得到的利潤在締約國各方應歸屬于該
常設機構。
三、在確定常設機構的利潤時,應當允許扣除其進行營業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行政和一般管
理費用,不論其發生于該常設機構所在國或者其它任何地方。
四、如果締約國一方習慣于以企業總利潤按一定比例分配給所屬各單位的方法來確定常設機構
的利潤,則第二款規定并不妨礙該締約國按這種習慣分配方法確定其應納稅的利潤,但是,采用的
分配方法所得到的結果,應與本條所規定的原則一致。
五、不應僅由于常設機構為企業采購貨物或商品,將利潤歸屬于該常設機構。
六、在上述各款中,除有適當的和充分的理由需要變動外,每年應采用相同的方法確定屬于常
設機構的利潤。
七、利潤中如果包括本協定其它各條單獨規定的所得項目時,本條規定不應影響其它各條的規
定。
第八條 海運和空運
一、締約國一方企業以船舶或飛機經營國際運輸業務所取得的利潤,應僅在該締約國征稅。
二、第一款規定也適用于參加合伙經營、聯合經營或者參加國際經營機構取得的利潤。
第九條 聯屬企業
一、當:
(一)締約國一方企業直接或者間接參與締約國另一方企業的管理、控制或資本,或者
(二)同一人直接或者間接參與締約國一方企業和締約國另一方企業的管理、控制或資本,在
上述任何一種情況下,兩個企業之間的商業或財務關系不同于獨立企業之間的關系,因此,本應由
其中一個企業取得,但由于這些情況而沒有取得的利潤,可以計入該企業的利潤,并據以征稅。
二、締約國一方將締約國另一方已征稅的企業利潤,而這部分利潤本應由該締約國一方企業取
得的,包括在該締約國一方企業的利潤內,并且加以征稅時,如果這兩個企業之間的關系是獨立企
業之間的關系,該締約國另一方應對這部分利潤所征收的稅額加以調整,在確定上述調整時,應對
本協定其它規定予以注意,如有必要,締約國雙方主管當局應相互協商。
第十條 股息
一、締約國一方居民公司支付給締約國另一方居民的股息,可以在該締約國另一方征稅。
二、然而,這些股息也可以在支付股息的公司是其居民的締約國,按照該締約國法律征稅。但
是,如果收款人是股息受益所有人,則所征稅款不應超過股息總額的百分之五。締約國雙方主管當
局應協商確定實施該限制稅率的方式。
本款不應影響對該公司支付股息前的利潤所征收的公司利潤稅。
三、本條“股息”一語是指從股份或者非債權關系分享利潤的權利取得的所得,以及按照分配
利潤的公司是其居民的締約國法律,視同股份所得同樣征稅的其它公司權利取得的所得。
四、如果股息受益所有人是締約國一方居民,在支付股息的公司是其居民的締約國另一方,通
過設在該締約國另一方的常設機構進行營業或者通過設在該締約國另一方的固定基地從事獨立個人
勞務,據以支付股息的股份與該常設機構或固定基地有實際聯系的,不適用第一款和第二款的規定
。在這種情況下,應視具體情況適用第七條或第十四條的規定。
五、締約國一方居民公司從締約國另一方取得利潤或所得,該締約國另一方不得對該公司支付
的股息征收任何稅收。但支付給該締約國另一方居民的股息或者據以支付股息的股份與設在締約國
另一方的常設機構或固定基地有實際聯系的除外。對于該公司的未分配的利潤,即使支付的股息或
未分配的利潤全部或部分是發生于該締約國另一方的利潤或所得,該締約國另一方也不得征收任何
稅收。
六、雖有本協定其它規定,締約國一方居民企業在締約國另一方設有常設機構,并從該常設機
構取得利潤或所得,該常設機構就上述利潤或所得匯回到首先提及的締約國一方居民企業的部分,
應根據該締約國另一方法律征稅,但所征稅率不應超過百分之五。
第十一條 利息
一、發生于締約國一方而支付給締約國另一方居民的利息,可以在該締約國另一方征稅。
二、然而,這些利息也可以在該利息發生的締約國,按照該締約國的法律征稅,但是,如果收
款人是利息受益所有人,則所征稅款不應超過利息總額的百分之十。締約國雙方主管當局應協商確
定實施限制稅率的方式。
三、雖有第二款的規定,發生于締約國一方而支付給締約國另一方政府的利息,應在該締約國
一方免稅。
四、在第三款中,“政府”一語
(一)在中國方面,是指中國政府,并應包括:
1.中國人民銀行;
2.國家開發銀行;
3.中國進出口銀行;
4.中國農業開發銀行;
5.締約國雙方主管當局隨時協商同意的,由中國政府完全擁有的任何其它類似機構。
(二)在巴巴多斯方面,是指巴巴多斯政府,并應包括:
1.巴巴多斯中央銀行;
2.締約國雙方主管當局隨時協商同意的,由巴巴多斯政府完全擁有的任何其它類似機構。
五、本條“利息”一語是指從各種債權取得的所得,不論其有無抵押擔保或者是否有權分享債
務人的利潤;特別是從公債、債券或者信用債券取得的所得,包括其溢價和獎金。由于延期支付的
罰款,不應視為本條所規定的利息。
六、如果利息受益所有人是締約國一方居民,在利息發生的締約國另一方,通過設在該締約國
另一方的常設機構進行營業或者通過設在該締約國另一方的固定基地從事獨立個人勞務,據以支付
該利息的債權與該常設機構或者固定基地有實際聯系的,不適用第一款、第二款和第三款的規定。
在這種情況下,應視具體情況運用第七條或第十四條的規定。
七、如果支付利息的人為締約國一方政府、其地方當局或該締約國居民,應認為該利息發生在
該締約國。然而,當支付利息的人不論是否為締約國一方居民,在締約國一方設有常設機構或者固
定基地,支付該利息的債務與該常設機構或者固定基地有聯系,并由其負擔利息,上述利息應認為
發生于該常設機構或固定基地所在締約國。
八、由于支付利息的人與受益所有人之間或者他們與其他人之間的特殊關系,就有關債權所支
付的利息數額超出支付人與受益所有人沒有上述關系所能同意的數額時,本條規定應僅適用于后來
提及的數額,在這種情況下,對該支付款項的超出部分,仍應按各締約國的法律征稅,但應對本協
定其它規定予以適當注意。
第十二條 特許權使用費
一、發生于締約國一方而支付給締約國另一方居民的特許權使用費,可以在該締約國另一方征
稅。
二、然而,這些特許權使用費也可以在其發生的締約國,按照該締約國的法律征稅。但是,如
果收款人是特許權使用費受益所有人,則所征稅款不應超過特許權使用費總額的百分之十。締約國
雙方主管當局應協商確定實施該限制稅率的方式。
三、本條“特許權使用費”一語是指使用或有權使用文學、藝術或科學著作,包括電影影片、
無線電或電視廣播使用的膠片、磁帶的版權,專利、商標、設計或模型、圖紙、秘密配方或秘密程
序所支付的作為報酬的各種款項,或者使用或有權使用工業、商業、科學設備或有關工業、商業、
科學經驗的情報所支付的作為報酬的各種款項。
四、如果特許權使用費受益所有人是締約國一方居民,在特許權使用費發生的締約國另一方,
通過設在該締約國另一方的常設機構進行營業或者通過設在該締約國另一方的固定基地從事獨立個
人勞務,據以支付該特許權使用費的權利或財產與該常設機構或固定基地有實際聯系的,不適用第
一款和第二款的規定。在這種情況下,應視具體情況適用第七條或第十四條的規定。
五、如果支付特許權使用費的人是締約國一方政府、其地方當局或該締約國居民,應認為該特
許權使用費發生在該締約國。然而,當支付特許權使用費的人不論是否為締約國一方居民,在締約
國一方設有常設機構或者固定基地,支付該特許權使用費的義務與該常設機構或者固定基地有聯系
,并由其負擔這種特許權使用費,上述特許權使用費應認為發生于該常設機構或者固定基地所在締
約國。
六、由于支付特許權使用費的人與受益所有人之間或他們與其他人之間的特殊關
系,就有關使用、權利或情報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數額超出支付人與受益所有人沒有上述關系所能
同意的數額時,本條規定應僅適用于后來提及的數額。在這種情況下,對該支付款項的超出部分,
仍應按各締約國的法律征稅,但應對本協定其它規定予以適當注意。
第十三條 財產收益
一、締約國一方居民轉讓第六條所述位于締約國另一方的不動產取得的收益,可以在該締約國
另一方征稅。
二、轉讓締約國一方企業在締約國另一方的常設機構營業財產部分的動產,或者締約國一方居
民在締約國另一方從事獨立個人勞務的固定基地的動產取得的收益,包括轉讓常設機構(單獨或者
隨同整個企業)或者固定基地取得的收益,可以在該締約國另一方征稅。
三、締約國一方企業轉讓從事國際運輸的船舶或飛機,或者轉讓屬于經營上述船舶、飛機的動
產取得的收益,應僅在該締約國征稅。
四、轉讓第一款、第二款和第三款所述財產以外的其它財產取得的收益,應僅在轉讓者為其居
民的締約國征稅。
第十四條 獨立個人勞務
一、締約國一方居民由于專業性勞務或者其它獨立性活動取得的所得,應僅在該締約國征稅。
但具有以下情況之一的,可以在締約國另一方征稅:
(一)在締約國另一方為從事上述活動設有經常使用的固定基地,在這種情況下,該締約國另
一方可以僅對屬于該固定基地的所得征稅;
(二)在有關財政年度中在締約國另一方停留連續或累計達到或超過一百八十三天。在這種情
況下,該締約國另一方可以僅對在該締約國進行活動取得的所得征稅。
二、“專業性勞務”一語特別包括獨立的科學、文學、藝術、教育或教學活動,
以及醫師、律師、工程師、建筑師、牙醫師和會計師的獨立活動。
第十五條 非獨立個人勞務
一、除適用第十六條、第十八條、第十九條、第二十條和第二十一條的規定以外,締約國一方
居民因受雇取得的薪金、工資和其它類報酬除在締約國另一方從事受雇的活動以外,應僅在該締約
國一方征稅。在該締約國另一方從事受雇的活動取得的報酬,可以在該締約國另一方征稅。
二、雖有第一款的規定,締約國一方居民因在締約國另一方從事受雇的活動取得的報酬,同時
具有以下三個條件的,應僅在該締約國一方征稅:
(一)收款人在有關財政年度中在該締約國另一方停留連續或累計不超過一百八十三天;
(二)該項報酬由并非該締約國另一方居民的雇主支付或代表該雇主支付;
(三)該項報酬不是由雇主設在該締約國另一方的常設機構或固定基地所負擔。
三、雖有本條上述規定,在締約國一方企業經營國際運輸的船舶或飛機上從事受雇的活動取得
的報酬,應僅在該締約國征稅。
第十六條 董事費
締約國一方居民作為締約國另一方居民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取得的董事費和其它類似款項,可以
在該締約國另一方征稅。
第十七條 藝術家和運動員
一、雖有第十四條和第十五條的規定,締約國一方居民,作為表演家,如戲劇、
電影、廣播或電視藝術家、音樂家或作為運動員,在締約國另一方從事其個人活動取得的所得,可
以在該締約國另一方征稅。
二、雖有第七條、第十四條和第十五條的規定,表演家或運動員從事其個人活動取得的所得,
并非歸屬表演家或運動員本人,而是歸屬于其他人,可以在該表演家或運動員從事其活動的締約國
征稅。
三、雖有本條上述規定,作為締約國一方居民的表演家或運動員在締約國另一方按照締約國雙
方政府的文化交流計劃進行活動取得的所得,在該締約國另一方應予免稅。
第十八條 退休金
一、除適用第十九條第二款的規定以外,因以前的雇傭關系支付給締約國一方居民的退休金和
其它類似報酬,應僅在該締約國一方征稅。
二、雖有第一款的規定,締約國一方政府或地方當局按社會保險制度的公共福利計劃支付的退
休金和其它類似款項,應僅在該締約國一方征稅。
第十九條 政府服務
一、(一)締約國一方政府或地方當局對履行政府職責向其提供服務的個人支付
退休金以外的報酬,應僅在該締約國一方征稅。
(二)但是,如果該項服務是在締約國另一方提供,而且提供服務的個人是該締約國另一方居
民,并且該居民:
1.是該締約國另一方國民;或者
2.不是僅由于提供該項服務,而成為該締約國另一方的居民該項報酬,應僅在該締約國另一
方征稅。
二、(一)締約國一方政府或地方當局支付或者從其建立的基金中支付給向其提
供服務的個人的退休金,應僅在該締約國一方征稅。
(二)但是,如果提供服務的個人是締約國另一方居民,并且是其國民的,該項退休金應僅在
該締約國另一方征稅。
三、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十七條和第十八條的規定,應適用于向締約國一方政府或地方當
局舉辦的事業提供服務取得的報酬和退休金。
第二十條 教師和研究人員
一、任何個人是、或者在緊接前往締約國一方之前曾是締約國另一方居民,為了在該締約國一
方政府承認的大學、學院和科研機構從事教學、講學或研究的目的,接受大學、學院或科研機構的
邀請停留在該締約國一方。對其由于教學、講學或研究取得的報酬,該締約國一方應自其第一次到
達之日起,兩年內免予征稅。
二、本條第一款的規定不適用于不是為了公共利益而主要是為某個人或某些人的私利從事研究
取得的所得。
第二十一條 學生和實習人員
一、學生或實習生是、或者在緊接前往締約國一方之前曾是締約國另一方居民,
僅由于接受教育或培訓的目的,停留在該締約國一方,對其為了維持生活、接受教育或培訓的目的
收到的來源于該締約國以外的款項,該締約國一方應免予征稅。
二、第一款所述學生或實習生取得的不包括在第一款的贈款、獎學金和勞務報酬,在接受教育
或培訓期間,應與其所停留國居民享受同樣的免稅、優惠或減稅。
第二十二條 其它所得
一、締約國一方居民取得的各項所得,凡本協定上述各條未作規定的,應僅在該締約國一方征
稅。
二、第六條第二款規定的不動產所得以外的其它所得,如果所得收款人為締約國一方居民,通
過設在締約國另一方的常設機構在該締約國另一方進行營業,或者通過設在該締約國另一方的固定
基地在該締約國另一方從事獨立個人勞務,據以支付所得的權利或財產與該常設機構或固定基地有
實際聯系的,不適用第一款的規定。在這種情況下,應視具體情況分別適用第七條或第十四條的規
定。
第二十三條 消除雙重征稅方法
一、在中國,消除雙重征稅如下:
中國居民從巴巴多斯取得的所得,按照本協定規定在巴巴多斯繳納的稅額,應在對該居民征收
的中國稅收中抵免。但是,抵免額不應超過對該項所得按照中國稅法和規章計算的中國稅收數額。
二、在巴巴多斯,消除雙重征稅如下:
(一)除適用巴巴多斯法律關于允許巴巴多斯境外已繳納的稅額在應繳納的巴巴多斯稅收中抵
免的規定(應不影響總的原則)以外:
1.按照中國法律和本協定的規定,對取得的來源于中國的利潤或所得應繳納的中國稅收(不
包括就支付股息的利潤應繳納的股息稅),無論是直接征收還是扣除征
收,應允許在就計算中國稅收的同一利潤或所得計算的巴巴多斯稅收中抵免;
2.在中國居民企業向巴巴多斯居民企業支付股息,而且該巴巴多斯公司至少直接擁有支付股
息公司百分之十股份的情況下,抵免時除應考慮上述第一項第一目所述可抵免的中國稅收外,還應
考慮支付股息公司在支付股息前就該項利潤應繳納的中國稅收。
(一)但是,抵免額在任何情況下不應超過抵免前按照在中國繳納稅收的所得計算的稅收數額
。
第二十四條 無差別待遇
一、締約國一方國民在締約國另一方負擔的稅收或者有關條件,不應與該締約國另一方國民在
相同情況下,負擔或可能負擔的稅收或者有關條件不同或比其重要。雖有第一條的規定,本規定也
應適用于不是締約國一方或者雙方居民的人。
二、締約國一方企業在締約國另一方常設機構的稅收負擔,不應高于該締約國另一方對其本國
進行同樣活動的企業。本規定不應理解為締約國一方由于民事地位、家庭負擔給予該締約國居民的
任何扣除、優惠和減免也必須給予該締約國另一方居民。
三、除適用第九條第一款、第十一條第七款或第十二條第六款規定外,締約國一方企業支付給
締約國另一方居民的利息、特許權使用費和其它款項,在確定該企業應納稅利潤時,應與在同樣情
況下支付給該締約國一方居民同樣予以扣除。
四、第二款規定不應影響巴巴多斯根據其所得稅法案規定的稅率對分支機構利潤征收的稅收,
以及對非居民保險人或外國保險公司的保險費所得征收的稅收。
五、締約國一方企業的資本全部或部分,直接或間接為締約國另一方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居民擁
有或控制,該企業在該締約國一方負擔的稅收或者有關條件,不應與該締約國一方其它同類企業的
負擔或可能負擔的稅收或者有關條件不同或比其更重。
六、本條規定應適用于本協定所適用的稅種。
第二十五條 協商程序
一、當一個人認為,締約國一方或者雙方所采取的措施,導致或將導致對其不符合本協定規定
的征稅時,可以不考慮各締約國國內法律的補救辦法,將案情提交本人為其居民的締約國主管當局
或者如果其案情屬于第二十四條第一款,可以提交本人為其國民的締約國主管當局。該項案情必須
在不符合本協定規定的征稅措施第一次通知之日起,三年內提出。
二、上述主管當局如果認為所提意見合理,又不能單方面圓滿解決時,應設法同締約國另一方
主管當局相互協商解決,以避免不符合本協定的征稅。達成的協議應予執行,而不受各締約國國內
法律的時間限制。
三、締約國雙方主管當局應通過協議設法解決在解釋或實施本協定時所發生的困難或疑義,也
可以對本協定未作規定的消除雙重征稅問題進行協商。
四、締約國雙方主管當局為達成第二款和第三款的協議,可以相互直接聯系。為有助于達成協
議,雙方主管當局的代表可以進行會談,口頭交換意見。
第二十六條 情報交換
一、締約國雙方主管當局應交換為實施本協定的規定所需要的情報,或締約國雙方關于本協定
所涉及的稅種的國內法律的規定所需要的情報(以根據這些法律征稅與本協定不相抵觸為限),特
別是防止偷漏稅的情報。情報交換不受第一條的限制。締約國一方收到的情報應作密件處理,僅應
告知與本協定所含稅種有關的查定、征收、執行、起訴或裁決上訴有關的人員或當局(包括法院和
行政管理部門)。上述人員或當局應僅為上述目的使用該情報,但可以在公開法庭的訴訟程序或法
庭判決中公開有關情報。
第一款的規定在任何情況下,不應被理解為締約國一方有以下義務:
(一)采取與該締約國或締約國另一方法律和行政慣例相違背的行政措施;
(二)提供按照該締約國或締約國另一方法律或正常行政渠道不能得到的情報;
(二)提供泄露任何貿易、經營、工業、商業、專業秘密、貿易過程的情報或者泄露會違反公
共政策(公共秩序)的情報。
第二十七條 外交代表和領事官員
本協定應不影響按國際法一般規則或特別協定規定的外交代表或領事官員的稅收特權。
第二十八條 生效
本協定在締約國雙方交換外交照會確認已履行為本協定生效所必需的各自的法律程序之日起的
第三十天開始生效。本協定將適用于在協定生效年度的次年一月一日或以后開始的納稅年度中取得
的所得。
第二十九條 終止
本協定應長期有效。但締約國任何一方可以在本協定生效之日起滿五年后任何歷年六月三十日
或以前,通過外交途徑書面通知對方終止本協定。在這種情況下,本協定對終止通知發出年度的次
年一月一日或以后開始的納稅年度中取得的所得停止有效。
下列代表,經正式授權,已在本協定上簽字為證。
本協定于二OOO年五月十五日在北京簽訂,一式兩份,每份都用中文或英文寫成,兩種文本
具有同等效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巴巴多斯政府
代 表 代 表
金人慶 比莉.米勒
課程推薦
- 初級會計職稱特色班
- 初級會計職稱精品班
- 初級會計職稱實驗班
課程班次 | 課程介紹 | 價格 | 購買 |
---|---|---|---|
特色班![]() |
班次特色 |
290元/一門 580元/兩門 |
購買![]() |
- 初級會計職稱機考模擬系統綜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