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面對2008年金融危機、經濟下滑以及原材料價格上漲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仁和藥業依然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業績答卷。
謹慎的會計政策
年報顯示,仁和藥業2008年實現營業收入8.76億元,同比增長12.56%;實現利潤總額和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0.97億元和0.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68.11%和79.12%,F金狀況方面,2008年底仁和藥業貨幣資金余額1.29億元,每股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0.28元,增長75%,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繼續保持為0。
仁和藥業的良好業績與其所處醫藥行業有關。醫藥行業本身具有抗周期性,在經濟形勢欠佳的情況下呈現良好的防御性特點,這在恒瑞醫藥等其他醫藥類上市公司2008年度業績上,也同樣得到了體現。
醫藥企業業績所具有的抗周期性特點,與其商業模式、資產結構及 財務特質密切相關。由于屬于輕資產公司,所以避免了存貨積壓與跌價、產能過剩等風險,也降低了其自身的經營杠桿。這些企業往往現金流充裕,從而在宏觀經濟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免受資金鏈可能斷裂的困擾,并且大都具有較高的凈資產收益率。
正是由于醫藥企業的上述特點,使其往往具有更加謹慎的會計政策與估計。這與一些業績不佳的公司利用會計運作來保持盈利,形成了鮮明對照。后者如ST輕騎與ST大唐,在2007年度曾經利用新會計準則中開發支出資本化的規定,來提升自身的業績。我們在《會計博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一書中對相關案例進行了探討,此處不詳述。
“零”應收賬款不復存在
醫藥企業的財務報表之所以相對穩健,也與其較苛刻的銷售政策有關。
仁和藥業在1999年創業之初就開始堅持“先款后貨”政策,即經銷商先打款、公司才發貨的銷售政策?疾2007年年報,仁和藥業是惟一一家沒有應收賬款,同時也沒有短期借款和長期 借款的醫藥企業!跋瓤詈筘洝钡匿N售政策保證了公司的持續穩定發展,沒有出現過管理失控、形成壞賬的情況。
然而,仁和藥業曾經的“零”應收賬款在2008年年報中也不復存在。
2008年底,仁和藥業首次出現0.18億元應收賬款。對此,仁和藥業解釋說,是以前年度全為先款后貨銷售,無應收賬款余額,而在本年開展信用銷售產生滾動結算余款。
在金融危機、經濟下滑的大背景下,即使是仁和藥業這樣抗周期能力較強的醫藥企業,也開始更改其一貫秉持的“先款后貨”的銷售政策,其行為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客戶企業在危機影響下現金流狀況不如從前,繼續執行“先款后貨”政策的難度增加,為了保持其現有銷售規模,維護現有客戶資源,仁和藥業需要在銷售政策上做出一定讓步,這也是應對危機之舉。
另一方面,正如仁和藥業在年報中所介紹,在醫療體制改革和行業監管措施力度不斷加大的背景下,醫藥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公司需要不斷擴大銷售規模。
(中國會計報 王大力 張鈺婷 2009-3-20 )
(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