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打磨出的新大綱
從1991年至今,注冊會計師考試已成功舉辦了16次,參考人數從首次考試時的1萬多人到現在的每年五六十萬人,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注考大軍,而注考難度也是公認的高,單科只有百分之十幾的通過率。16次考試卻只有不到14萬人取得了全科合格證書,注考也因此被人稱為“天下第一考”。注會證書已成為國內會計行業中含金量最高、最具權威的會計證書。
伴隨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改革開放尤其是證券市場改革的全面深化,以及中國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增強,對注冊會計師的要求也更高了。此前的注會考試偏重理論的模式已不合時宜,中國的注冊會計師資格也越來越需要得到國際承認。
2007年初,財政部決定啟動注冊會計師考試制度改革工作。自2008年4月開始,注考改革境內、境外專家咨詢組相繼成立,中注協也提出了《注冊會計師考試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并征求專家意見和建議。今年1月15 日,中注協正式發布《注冊會計師考試制度改革方案》。
新的考試制度于2009年度開始實施,其主要內容是將考試分為兩個層級、新增考試科目《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并建議要求考生參加第二階段考試時應具有1年實務經歷,同時對英語水平測試提出了構想。
改革后證書含金量更高
“改革之后我覺得注考更難了!”剛剛通過了一門科目的考生小賀告訴《中國會計報》記者,難度不是指試題的難度,而是通過全部考試獲得證書的整體難度。“現在的題目已經難得不能再難,估計再提升也有難度。”這是他的戲言,他覺得,增加的新科目讓自己需要復習的范圍成幾何式增長,即便試題難度有所降低,要想通過也絕非易事。
在江蘇南通市某民航售票處做財務工作的吳女士是位“媽媽級”考生了,年近四旬的她自2006年開始參加注考,已經通過了兩門科目。“注考分成了兩個階段,看似考生有了更多時間,其實更增添了難度。”吳女士說,注考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時間拖得越長,人的“斗志”越容易被消磨,只有那些真正執著于此的人才能堅持到最后。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注會證書的含金量提高了,因為留下來的人是真正熱愛這個行業的。”她說。
1年的實務經歷也成為不少考生眼中的“畏途”。記者了解到,注會考試中有一半以上的考生是在校生或非注會行業從業者,如何獲得這1年的實務經歷讓他們十分頭疼。“我不可能放棄現在的工作到事務所去干上一年半載,要不就不考第二階段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考生這樣說道。
而對那些在事務所工作的考生,實務經歷是他們最為支持的改革項目。“有證的不干活,干活的沒有證,這是我們最郁悶的。”小劉在廣東一家事務所已工作了3年,在學校就通過了兩門考試的他工作后卻只過了一門。“有些新來的大學生在校就考出了注會證,但來事務所還得我們手把手教他干活,像我這樣的就因為沒考出證書限制了發展。”小劉說,新考試大綱更重視實踐,自己考試過關的信心更足了,也更看重這個證書了。
更看重證書背后的能力
不得不承認,注會證書也好其他的資格證書也好,在很多年輕人眼中,都是敲開好單位大門、端上“金飯碗”的敲門磚。用人單位對注 考改革如何看待呢?“浙江的企業對擁有注冊會計師證的人才很重視,非常歡迎這樣的人才。”浙江省注協綜合處主任徐得均告訴《中國會計報》記者,企業往往要與會計師事務所打交道,還要應對政府部門的審計、檢查,如果財會人員擁有注會資格,具備注會知識,既能很好地與這些單位打交道,自己企業的財務工作也能更細致規范。
相對而言,企業更歡迎從會計師事務所出來的注冊會計師,因為這批人才具備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而擁有注會證書的應屆畢業生則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作為一名會計師事務所的一線從業者,考試改革境內專家組成員田業陽認為,從注會考試開始就提倡實務優先的理念是必要的。他表示,實用型、國際型人才是注冊會計師行業最需要的人才,考生如果在入行之初就能在這方面增強自身能力,對其將來的發展無疑是極為寶貴的。另一方面,會計師事務所面臨著經濟全球化的巨大影響,不但客戶涉外經濟活動頻繁,事務所本身也要與國外事務所經常打交道。“如果中國會計師的認定方式及能力結構與國際差別太大,他們出具的審計報告就不會被國際認可,在國外執業簡直寸步難行。”記者了解到,此次注考改革的總體思路便是重視實務,推動注考與國際接軌,其增設更具實際意義的科目、重視考生實務經驗等改革內容,正是這一思路的體現。證書在全球的認可程度越來越成為決定證書含金量的標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改革后的注冊會計師證更具含金量。
(中國會計報 王凱 2009-3-27)
(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