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審計路不再是風暴而是透明
簡介:審計工作進一步突出對重點部門、重點行業、重點項目和資金的審計監督,加大了績效審計力度,注重從體制、機制和制度層面揭示問題、分析原因、提出建議,促進深化改革和規范管理。――劉家義,現任審計署署長,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
審計風暴
●1998年,清查糧食系統違規違紀,立案2268起,1302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
●1999年,對水利部挪用資金等問題點名披露,三峽移民資金被嚴重擠占挪用。
●2000年,16個省市自治區國債重點建設項目中挪用資金4.77億元。
●2001年,貴州交通廳原廳長盧萬里招標中弄虛作假,使國家損失9800多萬元。
●2002年,查出中國建設銀行廣州地區8家支行10億元虛假按揭。
●2003年,查出國家體育總局等四家中央單位虛報、挪用預算資金等事實,并全文公告。
●2004年,預算外資金清理不徹底,彩票公益金等財政性資金271.94億元未納入預算管理。
●2005年,中央部門預算執行中各類違規問題金額90.6億元。
●2006年,指出違法違規問題資金達55.1億元,違法案件線索12件(涉案人員25人)。
●2007年,報告環保總局、煙草局、民航總局等部門本級存在的問題348.53億元。
●2008年,有376.87億元資金未納入預算管理。財政部等部門違規收費40.75億元。
1999年12月16日,李金華就上一年度的審計情況,答記者問。在這一次的審計報告中,審計署第一次公開了中央政府在執行財政預算中存在的問題。
在那年的6月26日,李金華在向九屆人大常委會匯報審計情況時多次被掌聲打斷。
報告中稱,中央43個部門擠占挪用財政資金,達31.24億元。
審計署的這一次報告,有利于人大對政府預算執行進行監督。中國的政務公開從此邁出特別的一步。
而李金華也成為政務公開的一個象征。在李金華看來,這要歸功于改革開放,它使得中國法制日益完善。
【1983年成立審計署】
隸屬于人大還是政府
李金華,家境貧寒,1962年依靠國家助學金,考取了中央財政金融學院金融系。畢業后,分到572廠――一個偏遠山區的地師級軍工企業。他從會計一直做到廠長。
1985年,他調入國家審計署。
國家審計署于兩年前的9月15日成立。成立時,有兩種意見相互爭論。一種覺得機構該隸屬于人大,一種則認為當隸屬于政府。
李金華曾對媒體說,當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剛恢復,而政府是個大政府。最后選擇了隸屬于政府的審計體制,審計署對總理負責。
這使得中國的審計機關和絕大多數國家不同。除了兩三個國家外,其余國家的審計機關都獨立于政府。
以前每個來訪的外國審計長都會問李金華:中國的審計制度是不是獨立。李金華說,后來也就沒人問了。在他當選為聯合國的審計委員,獲得全票通過后,再也沒有人提出中國審計的體制問題,都認可了中國的審計制度所發揮的作用。
對于中國審計制度的特征,李金華概括為“盡言盡責”。
“盡言盡責”來自于一種無形的壓力。
李金華記得他剛到審計機關時,看有些部門,一出問題就是幾百萬幾千萬,心理很不平衡。當初在工廠的時候,全廠職工拼死拼活,干一年,最多有二三百萬的利潤。
那時,李金華就感到中國審計機關面臨著這種壓力。
當初社會還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時期。審計署的工作重點是“打假賬”。李金華曾對媒體說,當時審計了1200多個企業,六成企業的賬目不真實。而這一問題在西方國家完善的市場經濟中已基本不存在了。
【1994年頒布《審計法》】
審計須向人大報告
1994年,醞釀起草《審計法》,成為中國審計的轉折點。
《審計法》中一條規定――“雙重報告”在當時引起爭論,它規定審計署既要對總理報告審計情況,又要受總理委托向人大常委會報告。
李金華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談及這一點時說,“財政的核心問題就是要對外公開。你公開了,人家才能指指點點,不公開,有的說了人家都聽不明白,怎么去給你提意見啊。”據李金華所知,開始起草時沒這一條。人大最后通過的時候加上了。他說,這是對中國審計體制的一種完善,事實表明,審計工作不僅對政府負責,為政府服務,它也對人大負責,為人大服務。
1995年,《審計法》頒布。審計署開始審計中央財政預算的執行情況。
3年后,李金華就任審計署審計長。次年,李金華向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做《關于1998年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審計情況》的報告時指出,國務院43個部門擠占挪用財政,平均每個部門達7200多萬元。
在那次審計中,一共立案2268起,1302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全國人大新聞局的一位同志回憶說,“常委會上的報告引起這么大反響是極其罕見的”。
李金華在事后曾對媒體回憶說,那次報告出爐是最困難最艱巨的,披露了很多權力部門的問題。當時,審計署內部對此看法也不一致。向人大財經委匯報時,有人提出來,這些披露后會有什么影響?當時的總理朱櫧基說,凡是審計署審出來的問題,只要不涉及秘密的都應向人大常委會報告。
【2003年實行“公開制”】
摒棄新聞稿全文公告
2003年,審計署推出審計結果公開制度,這進一步加大了中國的政務透明。
那一年的6月25日,李金華代表審計署,首次在第一時間,全文公布了牽涉很多重要部門的審計報告。一大批中央部委被公開曝光,被點名批評的有財政部、原國家計委、教育部、民政部、水利部等,其中,財政部被點名達9次之多。
報告在用詞上也少有以前的含糊和溫和,而代之以“疏于管理和監督”等嚴厲的字眼。“審計風暴”成為當年的流行語。
中國審計學會辦公室副主任郭彤在接受本報采訪時曾說,其實,從1996年起,財政預算報告的審計情況就開始通過報紙等媒體對外公開,但沒引起大的關注。
李金華回憶說,最初向人大常委會報告和對公眾公開的方式,是發新聞稿。新聞稿開始很簡單,兩頁紙。1999年,他建議新聞稿和審計報告差別不要太大,朱總理同意了,新聞稿基本上和報告沒有太大差別。這以后,向人大報告后直接對外公開,根本不存在新聞稿的問題。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
從本世紀初,除了涉及到國家機密的、受法律保護的個人隱私的內容,審計署的每個報告都對外公布。李金華說,現在大家都習慣了,我們的公告已經是很厚的一本了。國外同行來了就向我們要公告。這說明中國政府是透明的。
【2005年譽為問責年】
除了曝光還督促整改
“審計不一定總是風暴的形式,人們應更多地去關注審計本質作用的發揮,審計是關注責任,關注責任履行情況。”審計署科研所副所長崔振龍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風暴之后,審計將回歸理性。也就是從風暴到問責。
早在2004年底,審計長李金華就指出,審計要強化問責意識,要改變那種只要不裝自己腰包就不算什么大問題的片面看法。
2005年2月1日,《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正式施行。
也就是2005年,這一年的審計風暴又被媒體認為是審計問責年。
無獨有偶,2005年6月27日,審計署剛剛曝出農行2004年度違規狀況后,農行總行6月28日明確回應稱,將落實審計建議,加大整改與查處力度。到29日,農行表示已完成了近80%的違規整改,并處罰了包括3名省級分行行長在內的1331名相關責任人。
“這也是中國審計和別的國家不同的地方。”李金華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中國的審計部門不但要查問題,還督促整改問題。別的國家審計機關對整改沒整改是不管的,報告給議會,就完成任務了。
李金華說,審計署除了揭露問題糾正問題,還需要抓住帶有傾向性、宏觀性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審計的對策和建議。前幾年審計署曾對大慶油田進行一次審計調查,對大慶的持久發展提建議。“后來總理帶著我們的審計報告到大慶去開的現場會。”
【2008年總結寄語】
中國審計仍在初級階段
25年的審計路,審計署除了刮起一次次風暴外,還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如審計信息制度、信訪制度。但社會對制度的有效性仍有懷疑,擔心審計機關不能獨立發揮作用。
“其實沒有一種十全十美的制度。”李金華在接受采訪時說,中國這個審計體制,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缺陷的一面。有利的是,通過行政手段,審計出的問題可以很快得到整改。
他說,現在關鍵怎么充分積極地去依靠黨委、依靠政府,依靠人大,包括依靠媒體,發揮各種資源優勢。
至于審計機關的獨立,要等到歷史條件成熟,要等到修改憲法時,大的體制才會有變化。
今年3月,李金華期滿離任審計長。對于自己23年的審計生涯,他給自己打70分。對于中國的審計工作,他也給出了70分。
他說,25年審計工作的業績,實際上是我國改革開放,特別是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大環境下的業績,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與很多國家比還有很大差距。“所以我一直認為,中國審計,仍然處在初級階段。”
(新京報 作者:呂宗恕 趙巖 朱大偉 2008-12-16)
(ck)
時間:2009-03-27 責任編輯:huayaming
課程推薦
- 注冊會計師普通班
- 注冊會計師特色班
- 注冊會計師精品班
- 注冊會計師實驗班
課程班次 | 課程介紹 | 價格 | 購買 |
---|---|---|---|
普通班 | 班次特色 |
200元/一門 |
購買![]() |
課程班次 | 課程介紹 | 價格 | 購買 |
---|---|---|---|
特色班![]() |
班次特色 |
350元/一門 | 購買![]() |
課程班次 | 課程介紹 | 價格 | 購買 |
---|---|---|---|
精品班 | 班次特色 |
650元/一門 | 購買![]() |
課程班次 | 課程介紹 | 價格 | 購買 |
---|---|---|---|
實驗班 |
班次特色 |
900元/一門 | 購買![]() |
- 注冊會計師機考模擬系統綜合版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