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權分置前,上市公司財務舞弊壓力(動機)主要是為了圈錢和炒作,全流通時代這些壓力(動機)仍然存在,同時也增加了一些新的財務舞弊壓力或動力,茲舉幾個因素:
1、業績承諾:
這是股改后的近幾年比較容易誘發財務造假的主因之一,不少公司為了保證股改過關,對近三年的業績作了承諾,如果沒有完成這些指標,大股東要付出追加送股等代價,等于是業績承諾沒完成就要賠錢。
2、股權激勵及全流通:
全流通時代股東價值最大化就是市值最大化,大股東利益與股價是捆綁的,如果公司實行股權激勵機制,則管理層的薪酬也與股價是捆綁的,這使大股東及管理層一心想使股價往上走。
3、新會計準則實施:
2006年年報就實施新會計準則,新會計準則為管理層提供了更多的會計選擇權,這就為管理層提供了更多的盈余管理(利潤操縱)機會。
4、分析師盈利預期:
分析師在估值與定價的地位越來越高,這使管理層不得不被動配合分析師迎合其預期的盈利,分析師也借此提高自己的身價,從而給予業績配合的公司以更高的估價。
不可否認,隨著整個社會誠信度不斷提高,監管透明度不斷增強,這會使上市公司、審計師、保薦人守法意識提高,此外,違法成本的加大又會導致財務舞弊成本增加,并使財務舞弊的機會及借口因素減弱。綜合而言,全流通時代的財務舞弊壓力增加,但機會及借口減弱,財務舞弊仍有集中爆發的可能。
申草:我們是財務質疑者
申草其實是京申、飛草、車夫等三個上海國家會計學院財務舞弊研究中心老師的合用名,和申草同行的還有同樣來自民間的孫進山,王紀平等人,一直以來,他們通過拆解上市公司財務謎局,預警上市公司的會計“地雷”而引起市場關注。
證券時報記者將揭開他們的神秘面紗,在此,將申草們是如何走上這條路,路途中的酸甜苦辣呈現給讀者。
記者:你們是怎么關注到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現象的?
申草:在從事審計和CPA教學中,需要用案例來剖析,講解如何通過上市公司的業績、公告和股價等反常行為來辨別財務舞弊,但后來就不滿足僅僅在課堂上講這些案例,因為知道案例的都是課堂上的專業人士,而其他更多中小投資者并沒有渠道知道哪些公司存在哪些問題,從而加大投資風險,所以就將關注到的財務舞弊公司通過網絡等媒體方式發表,告知了投資者。
在關注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現象中,我們發現僅僅依靠體制內的監督并不能做到盡善盡美,由于市場中買方和賣方之間信息的不對稱,直接造成雙方力量不均衡,賣方力量過強,只選擇將對自己有利的信息公告,而中小投資者力量薄弱,不能完整獲取真實信息,就很容易導致損失。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揭露,讓上市公司將隱藏的信息釋放出來,減少對投資者的誤導操作。
我們認為,這種草根對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關注和揭露,是對體制內監督的一種補充,這種社會輿論監督的成本最低,而且不會成為利益共同體。解決上市公司造假,需要監管、中介機構、投資者、財務專家及民間力量共同來監督。
記者:怎樣保證打假的專業性?打錯了有什么補救措施嗎?
申草:我們不認為我們的行為是在打假,我們只是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對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行為提出質疑,是為了讓上市公司的信息更加真實可信。我們的質疑是一個互動過程,是為了讓公司回應,從而給投資者更透明的信息。
談到會否可能打錯,基本上我們沒有把握就不會隨便出手。很多投資者是根據上市公司披露的錯誤信息作出判斷買入股票的,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質疑,上市公司給出解釋,在爭論中,事實真相越辨越明。
一些投資者責罵我們,認為我們的聲音對股價造成了波動,這的確是事實,問題是,如果因為我們的質疑公司停牌了,但澄清后,股價會上去,不會造成損失,但如果澄清公告出來,還是不能上去,那說明這個公司可能是澄而不清,也有可能的確就是有問題,投資者對它喪失了信心。盡管我們的質疑會讓已經獲取利益的投資者損失利益,但是因此選擇沉默,在謊言越來越大,最終遮蓋不了之下,后面接棒的人受到的損害將會更大。
在我們很多次對上市公司提出質疑之時,上市公司要么對我們的質疑不理,或者以貶低我們專業水平為由避而不答,還有的是用威脅的口氣說要保留訴訟權利,這些行為都助長了不良風氣,因為從法律上來講,上市公司有義務針對投資者的質疑作出回答,提供真實信息。任何一個公眾投資者,都有權和上市公司進行平等交流。如果我們的質疑是錯的,那么請給我們正面的回答,讓我們放下疑慮。我們只是在用這種方式爭取平等交流的機會。
記者:最近學術打假的方舟子打官司輸了,你們怎么保護自己?
申草:我們行文都是用質疑,而不是下結論的語氣,從法律上來講,質疑本身就是不確定的,這就降低了可能陷入法律糾紛的概率。也可能有公司會用毀謗來告我們,但毀謗的前提是惡意的,而我們完全不是惡意的,所以要從法律上扼殺我們這種行為還是很困難的。
而之所以只能采取質疑的手段,原因也是因為信息不對稱,上市公司往往是選擇對其有利的信息披露,所以我們只能從公開資料中獲取信息,在沒有事實證據之下,我們也只能用質疑的形式來發表觀點。
記者:如何看待會計師事務所在會計造假中的作用?是幫兇嗎?如果不是,以其專業怎么會看不出造假呢?
申草:沒有一種職業是像會計師這樣既要客戶錢,又要指正客戶錯誤,說對方壞話的;再說,從審計理論上來講,會計師所作出的保證只是合理保證,而不是百分之百的保證,所以,民間審計是沒辦法做到絕對獨立的,只能依靠外界力量制衡,要靠政府監督、民間監督、法律訴訟等多渠道來保證審計的獨立性和真實性。
會計舞弊危害了市場信心,并導致市場低迷,而低迷的市場又導致融資困難,企業利潤率下降,引發企業造假,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所以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強化內部審計,加大預防舞弊方面的研究工作,已成為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穩定資本市場秩序迫在眉睫的問題。
記者:為什么用網名、選擇網絡方式公布自己的研究結果?
申草:選擇不用真名不是擔心承擔責任,而是希望讀者關注我們文章內容本身,而不去過多關注文章作者,經常變化網名也有這些原因。此外,現在信息如此發達,即使用網名,我們實際上也無法徹底隱身,要找到我們也相當容易。用網絡方式而不用其他方式,主要是考慮到網絡的及時性及方便性,如果通過專業雜志,有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導致文章發表滯后,或者根本就無法見光。當然,我們也經常在專業雜志上發表我們的文章,多是專業理論探討及其他有關實務操作的。
記者:今后還會堅持嗎?
申草:我們希望隨著機制的不斷完善,我們沒有出現的必要。我們始終認為,從商業上來講,造假是一種理性的集團或者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選擇,我們不認為造假就是道德低下的人,而是利用了制度的漏洞,所以,一個好的制度可以堵上很多窟窿。
同時,我們也呼吁監管機構要更加重視社會輿論;呼吁審計師不要放過浮在水面上的造假上市公司,審計師如果連浮在水面上的造假公司都發現不了,這個行業如何贏得社會公眾的尊重?
如果我們還是必須以這種面孔走下去,我們會堅持,直到現實不再允許我們這樣做為止。(證券時報 申草 2006-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