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預算收入的66.5%來源于非國有經濟的黑龍江省勃利縣,結合自身的實際,從2002年5月開始組建了會計監管隊伍,監管人員定期深入到所分管企業,對會計核算、會計資料、會計信息進行監督檢查,強化會計監管力度。通過對53戶非國有企業的監管,提高了企業的會計核算質量,監管后稅收和財政收入逐年增加,分別比監管前增加15和13倍,對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增加財政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的不斷深化,勃利縣的國有企業已基本完成轉制,非國有企業不斷增加,由2002年的180多家發展到現在的227家。針對大多數企業不同程度上存在的諸如企業會計機構不健全、任用會計人員不合法、企業建賬監管手續和會計基礎工作不規范、企業會計核算和會計信息不真實等問題,縣政府專門召開了縣長辦公會議,制定了《勃利縣關于加強非國有企業會計管理的決定》,提出了對全縣所有的各類企業,按行業和主管部門進行分工負責,實行全面整頓規范,重點監督管理的工作方針。
“從人員抓起,是會計監管的第一步。”黑龍江省財政廳會計局局長馮廣棟介紹說。在會計監管工作基礎比較薄弱的情況下,針對部分企業會計人員素質比較低,缺乏會計工作經驗,有的不具備會計從業資格無證上崗等問題,勃利縣建立了非國有企業法人和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相結合的培訓制度,每年都組織非國有企業會計人員進行繼續教育和培訓。這幾年全縣組織學習了《會計法》、《黑龍江省會計管理條例》、《小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會計人員職業道德》以及財政部出臺的各項會計準則等相關知識。對所有的非國有企業會計人員全部進行了繼續培訓,4年來共培訓600多人次。
實行會計監管之前,非國有企業記賬格式不規范,帳簿扣挖、涂改,甚至紙包繩捆的現象非常普遍,而現在勃利縣依照《會計法》的要求,建立健全了建賬監管制度、會計從業資格管理制度、會計檔案管理制度。他們組織專門人員幫助企業建立和完善會計機構,對非國有企業會計人員的從業資格進行確認和檢查。2002年實行會計監管時,非國有企業會計人員持證上崗率不到60%,建賬監管方面除幾家國有改制企業以外,其他企業均未辦理會計建賬監管手續,實施會計監管后,該縣所監管的非國有企業會計人員持證上崗率達95%以上,所有企業都辦理了建賬監管手續。
同時,勃利縣財政局每月都安排監管人員深入到所分管企業,對會計核算、會計資料、會計信息進行監督檢查,從資金進入企業,到資金退出,從記賬、算賬、報賬,查看有無虛列成本,亂用資金,偷稅漏稅等違法違紀行為。如2002年檢查出一家浸油有限責任公司應上交所得稅22.5萬元,縣稅務部門以罰款的形式收繳入庫,以罰代收。而企業以罰款頂繳所得稅款入賬,導致企業利稅核算不真實。2003年縣煤礦以低于市場價每噸45元價格銷售原煤給享受免征所得稅的企業,導致該企業少實現利潤225萬元,少繳所得稅84萬元。
幾年來,勃利縣在會計核算上糾正企業違反會計核算問題數十筆,檢查出企業偷、騙、逃稅款800多萬元,增加財政收入400多萬元。檢查處理違紀違規資金800多萬元,剔除虛列成本費用500多萬元。勃利縣實施監管的非國有企業2002年實現稅收1020萬元,2005年實現稅收1.6億元;2002年提供財政收入310萬元,2005年提供財政收入4200萬元。
總結這些年在非國有企業會計監管工作中的經驗,勃利縣財政局副局長莊景山告訴記者,今后他們還將繼續探索和完善縣級會計管理的新路子。一方面要逐步擴展監管范圍,增加監管戶數,提高監管質量;二是把監管的觸角向社會關注的,容易發生問題的行業和事業單位延伸,提高監管覆蓋面;三是不斷研究探索切實可行的監管新辦法、新措施,走出一條把監管和服務有機結合起來的新路子;四是抓好監管隊伍自身建設,認真學習《會計法》和會計工作方面的各項法律法規,不斷提高監管人員素質。(中國財經報 陳清清 于? 200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