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間財富差距主要原因是知識差距 照搬外國管理模式難以搞好中國企業
經濟全球化是無限商機也是殘酷競爭。如何理解經濟全球化,面對全球化的趨勢,中國的企業該如何發展?對這一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日前在第15屆中外管理官產學懇談會上發表了演講。
金融市場聯系日益緊密
成思危說,探討經濟全球化,各有各的看法,我認為經濟全球化在21世紀主要的特點有四個。以金融為核心。金融一體化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基本上是一致的,世界金融一體化的特色可以歸納成幾個方面:一個就是世界貨幣,自從貨幣脫離了金本位以后,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虛擬化的,只能用購買力作為衡量標準。匯率的變動只是影響國際的購買力,對國內商品購買力影響并不是很大。所以,各國之間的匯率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就成為一種政策工具,成為各國經濟博弈的工具。二是世界資本流動加速,根據國際清算銀行2005年的數據我算了一下,大概現在全世界金融衍生品的余額是325萬億美元,這個是全世界GDP的將近7倍。世界金融的規模確實擴大了,世界各國之間的金融市場的聯系日益緊密,達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地步。
其次是以知識為基礎。知識經濟有四個層面的含義,一個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產業,在產業結構里面占主要成分;第二個,知識在經濟增長中占主要作用,而我們國家目前主要還是依靠投資來拉動增長;第三個,知識在生產力的構成中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另外管理本身是叫做生產力的軟件,因為只有通過管理才能把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工具有機的組合、優化。
再次是信息技術為先導。信息技術發展的結果是縮小了地區空間的距離、爭取了時間的效率。所以信息技術在21世紀,在企業管理里將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后一點,以跨國公司為載體。跨國公司可以說是經濟全球化的載體。有些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行為引起一些爭論,包括影響當地的經濟、干涉內政、采取逃稅等等方面的行為,引起一些責備。但是現在看來,比較大的跨國公司是比較注意自己的行為規范的,當然有些公司可能還是有些問題。
擁有標準占領技術高點
成思危說,觀察世界經濟,各國的發展也是經歷了四個層次:原料貿易、把原料變成產品、資本輸出、知識輸出。現在我們造成財富差距主要的原因是知識差距,就是由于我們現在沒有自主創新和自己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東西少,技術依存度有50%是依靠自己,50%依靠引進技術。知識包括標準、品牌,也包括你的技術、專利等等,這些東西的價值是很難用實物跟它比較的。比如說標準,誰擁有了標準,誰就可以說占領了技術的高點。品牌對于產品的附加價值影響很大,中國的領帶之都是浙江的嵊州,浙江的領帶在全世界占有的份額不小,但是我看國產的領帶一般最好的名牌也就是288-588元一條,國外一般的品牌是588-888元,頂尖名牌一條領帶賣888-1288元,這是多年以來建成的商譽造成的。
建立中國式管理學理論
談到中國企業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實現自身的發展戰略時,成思危說,我曾經形象地講世界上有兩類國家,一類是頭腦國家,一類是軀干國家,頭腦國家是產生知識、輸出知識,軀干國家是接受知識、應用知識。實際上發達國家還是掌握著產品知識的能力,他們現在的全球化只不過是把知識輸出作為全球化貿易的層次。為什么今年中央提出一定要自主創新,要建立創新型國家。沒有自主創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不可能的,作為一個“軀干國家”怎么能實現偉大復興,我們要做到有頭腦。企業在21世紀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創新,注意掌握標準、品牌、技術。
他說,另一方面中國也要發展自己的跨國公司。中央提出來要“走出去”的戰略。到國外投資,對當地的法律、文化、歷史都要熟悉,還要在當地建立關系網,需要做大量工作。現在我們企業第一步是找代理,第二步是設立銷售辦事處,第三步是設立生產企業。真正實現跨國經營的公司還是很少,所謂實現跨國經營的跨國公司,就是從全球的角度制定它的戰略,能夠從全球的角度來考慮它的盈利模式和商業模式。現在有些上市公司熱衷于并購國外的企業,這個也是跨國公司發展的模式,但并購的時候應該重視市場和文化的差異。
他說,有人說中國企業的管理好像沒有什么東西,我個人不完全這樣看,中國經濟發展這么快,中國企業是做了很大貢獻的,我們的問題是沒有能夠把中國企業的實踐經驗認真地進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論來指導我們的實踐。我曾說過中國的教授們應該深入到企業里,總結中國企業的經驗,然后上升到理論。中國企業的管理離不開中國的國情,也離不開行業的特色,更離不開企業原有的文化和幾個方面的基礎。所以,照搬外國的東西是不大可能搞好中國的企業的。(邢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