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人說過,“誰擁有人才,誰就擁有未來”。一向被視為文化富礦、人才搖籃的江蘇,對這句話有著更深的感悟。
靠著一以貫之的人才觀和扎扎實實的舉措,各色人才盡情將自己的智慧與熱血傾灑于江蘇這片熱土,而近些年來,高層次人才創造的種種奇跡更是惹人關注。
一脈相承的人才觀
江蘇一向以豐厚的文化和人才資源聞名,但資源本身并不會自動轉化為有形的生產力。如何在文化這塊大富礦里淘到發展的真金?透過近十年江蘇三屆省委班子的人才觀,我們可以觸摸到江蘇獨特而清晰的人才發展戰略圖。
早在2000年,當時的省委班子就響亮地提出:“江蘇最大的優勢是人才,最大的希望也在人才。”這一論斷是基于對江蘇人才狀況的清醒認識――高校數目、科研院所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江蘇都名列全國榜首,其高層次人才數目也位居全國三甲。對于人多地少、自然資源稟賦不足的江蘇來說,這些人才優勢就是最具潛力的發展資源。
這種憂患與超前意識在后一屆省委領導班子中體現得更明顯。當時的省委主要領導敏銳地發現了江蘇科技創新創業中的怪現象――產學研“兩張皮”:江蘇最優秀的大學畢業生不是出國深造,就是留在學校做學問、搞研究;而一些科技企業因為江蘇的科教資源乘興而來,但是守著一個科技“金礦”卻研發疲軟。為了改變這種尷尬,省委主要領導親自充當“形象代言人”為江蘇留人,鼓勵留學生“回家”發展,“可以回去看一看,試一試,好就留下來,不好再出來,回去發展的機會多一點。”提及當年招才攬才的情形,時任江蘇省委辦公廳副主任的趙學為告訴記者:“為了表示誠意,當時省委主要領導把家里的電話都留給了很多留學生,也因此感動了很多人,不少人因此被感動而登上了回國的飛機。”
現任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對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同樣高度重視,江蘇的“攬才風”也因此越刮越猛。在很多場合,梁保華都喜歡舉一個實例:無錫從澳大利亞引進具有光伏專利技術的施正榮博士,締造了無錫光伏產業神話,實現年銷售規模200多億元,把中國光伏產業與世界差距縮短了15年。令人驚喜的是一個個新的“施正榮神話”又在不斷被復制:劉海濤和傳感網工程技術中心、張雷和遠景能源……“建設經濟強省、科教強省、文化強省,根本要靠人才支撐;打造產業高地、創新高地、特色基地,關鍵要建設人才高地。”梁保華的話鏗鏘有力。
這里何以成為高層次人才的理想棲息地
從多年前的“擇木而棲”到如今的“金鳳來棲”,江蘇何以成為眾多高層次人才的首選地?聽聽海外人才的故事或許有助于我們找到問題的答案。
江蘇弘和藥物研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賴文是留美博士,早在2000年他就萌發了創業的念頭,苦于沒有合適的平臺,因而一直未敢輕舉妄動。2004年回國后,經過長達4年的考察,他最終把創業地放在了江蘇。之所以選擇江蘇,賴文說首先是考慮成本,江蘇的租金只有上海的1/3,更主要的還有江蘇的貼心服務,讓這位在美國漂泊17年的游子有了“家”的感覺,“我的企業不僅享受政府提供的100萬元創業啟動資金,還享受300萬元的資金擔保,公司租用的5000平方米廠房第一年免收租金,后兩年只收一半,相當于3年只收1年的租金,這對初創企業來說就是雪中送炭啊!”
賴文的故事只是江蘇眾多人才故事中的一個,江蘇省委副書記、組織部部長王國生說,“在各地都高度重視人才工作的環境下,江蘇能夠一枝獨秀,關鍵是因為用心度。”王國生概括了江蘇人才工作的三個鮮明特色:投入手筆大、搭建平臺高、注重團隊與制度建設。
從2007年開始,江蘇每年拿出2億元專項資金用于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從今年開始,這項資金增加到了4億元,每年面向海內外引進400名左右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或團隊,并一次性給予每人100萬元的資金支持,創新創業團隊還可從科技主管部門獲得3-5年的持續支持。與人才引進規模相配套的平臺建設也毫不遜色:目前江蘇擁有大學科技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等科技孵化器186家、面積941萬平方米,分別占全國的1/5和1/4,均居全國第一。
不僅如此,江蘇還在制度建設上下足功夫,真正營造“創業有機會、干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的社會環境。江蘇省委組織部副部長郭廣銀介紹說,僅近些年江蘇制定的引才政策性文件就達20多個,而在修改中的江蘇省首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中,人力資本投資占GDP比例、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例、人力資本貢獻率等多項重要指標都赫然在目。“人才發展還被列入各級黨政領導班子考核的重要內容,人才工作專項考核在綜合考核指標體系中的權重也有較大提高,這將促使各市政府更加重視人才工作。”
人才的集聚為江蘇帶來了什么
當一個個“施正榮”匯聚江蘇,他們將為江蘇帶來什么?對此,江蘇省省長羅志軍認為,“人才是轉變發展方式的核心要素,是促進江蘇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一個領軍人才帶來一個團隊,引進一個項目,帶動一個產業,催生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樣的鏈式效應已經充分顯現。”在羅省長看來,引進人才與引進項目的根本差別在于,前者是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而且是可持續的。
無錫就是這樣一個因為引進了一個“人”而改變了發展軌跡的城市。當初,誰都沒有想到無錫高新區邀請施正榮這一事件所引發的意義。“通過施正榮,無錫真正意識到人才集聚的強大力量。”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如是感慨。目前無錫在國內領先的三大產業,都有領軍人物為高標桿:新能源有施正榮及其團隊,物聯網有劉海濤及其團隊,集成電路設計有7位在全國排名前10的科學家,這就難怪無錫光伏新能源產業產值可以占全國的50%,太陽能電池組件產量世界第一,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產值連續3年保持80%以上的增長速度。
像無錫一樣,如今的江蘇因為人才的集聚處處新顏煥發:在江陰,張雷和他的伙伴們創辦的遠景能源,自主研發出全球首例87米大葉輪1.5兆瓦風電機組,2009年產值超過10億元,今年計劃翻一番,一個“風能王國”悄然成形;在昆山,小核酸產業基地集聚了國內近半數小核酸研發生產企業,3個項目入圍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在泰州中國醫藥城,60多名領軍人才和精英團隊帶來了最前沿的國際生物技術和成果,有200多項國際一流的醫藥創新成果成功落地生根……
“江蘇已經初嘗引進高層次人才帶來的甜頭,而這還只是開始”,梁保華書記用手指劃過高層次人才引進名冊上一個個名字,躊躇滿志,“這些人帶來的潛力有些要等到幾十年之后才能爆發,他們代表著江蘇更美好的未來!”2009年,江蘇區域創新能力由原先的第四躍居第一,成為全國區域創新力最強的地區之一。下一個十年,江蘇又會有怎樣的奇跡,著實令人期待。
|
|